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5日 11: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彭慧胜教授团队的研究成功走通了柔性纤维电池研发的“最后一公里”,有望为人机交互、健康检测、智能传感等领域提供有效的能源解决方案。纤维电池的应用场景拥有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应用于软体机器人、虚拟现实设备等等。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Nature)主刊上。
据介绍,如何解决高分子凝胶电解质与纤维电极界面不稳定的难题,以实现高安全性纤维锂离子电池,成为需要攻克的“瓶颈”?!捌烤薄钡耐黄圃从诙宰匀坏墓鄄旌退伎?。彭慧胜告诉记者,一次,他访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注意到爬山虎可以紧密而稳定地缠绕在另一根植物藤蔓上,于是走上前仔细察看,这给他带来启示?;厝ズ?,他便调研爬山虎与被缠绕的植物藤蔓“如胶似漆”的秘密:其原理在于爬山虎能分泌出一种具有良好浸润性的液体,该液体渗透到两者接触表面的孔道结构中,随后液体中的单体发生聚合反应,便将爬山虎和被缠绕的植物藤蔓粘在一起。
研究团队通过设计具有孔道结构的纤维电极,实现电极与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的有效复合,解决了高分子凝胶电解质与电极界面稳定性差的难题。研究团队成员展示了柔性电池及相关应用。(陈静 制作 岳子岩)
责任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