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李世武:多民族艺术交融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东西问)李世武:多民族艺术交融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新社昆明1月8日电 题:李世武:多民族艺术交融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陈静 史广林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艺术。在多民族艺术交融的过程中,汉族艺术对各少数民族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少数民族艺术对汉族艺术的影响、各少数民族艺术相互交融,亦不容忽视。
云南大学东陆骨干教授李世武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多民族艺术交融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传统。多元的民族艺术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李世武:民族迁徙、民族融居、国家包容的民族政策等,是促进多民族艺术交融的外在原因。而多民族艺术交融的内在原因在于:人性层面的内在趋同。
民族是划分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类共同体的重要范畴之一。民族可以体现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又可体现出人类的同一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西南民族中广泛传唱的关于各民族同宗同源的神话、史诗,是对“人”的范畴大于“族”的范畴的诗性诠释,是对族类之“异”与祖源之“同”的哲学省思,也是对民族和谐共存的美好祈愿。这种诗性智慧、哲学省思作为一个强大的民族隐喻,发挥着导人向善、宣传民族团结思想的作用。各民族共有的本性,正是艺术跨族界交融的根源。
中新社记者:中国多民族艺术的交融和构筑,有何特点?
李世武:中华民族传统智慧滋养而成的民族认同观念,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层面上,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因各民族日益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上彼此交流、互鉴,“同”的成分越来越多。
其中,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熔铸成的艺术之“同”,可以分两个层面理解:首先,对其他民族的某种或多种艺术传统直接接受而表现出的“同”;其次,对其他民族艺术传统进行借鉴,注入本民族的原生情感、艺术题材、艺术技法后创造出新的艺术经典,形成“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意义上的“同”。
例如,朱万曙将流传在彝族中的“董永故事”唱本之一《董永记》,与可能是其母本的汉族唱本《大孝记》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种唱本在大的情节框架和具体内容上相似之处较多;彝族唱本较之汉族母本,在情节上、细节和描写上有不少的丰富;彝族唱本融入了彝族自身的民族文化色彩;汉族、彝族唱本,从感念恩师、妇德母仪、“孝”为根本三个方面体现了文化观念的趋同。
中新社记者:中国多民族艺术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何作用?
李世武:“少数民族吸收汉族艺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艺术、各少数民族艺术相互交融”是多民族艺术交融的三大重要维度。各民族通过艺术交融,为中华艺术提供了丰厚养料,在情感交流、审美交流中,走向“艺通族心”的美妙境界,在艺术世界中共筑共有精神家园,有力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少数民族吸收汉族艺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鄣乜?,汉族艺术确实以其强大的辐射力,为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和汉族艺术博采众长的包容性、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汉族的人口优势、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而居的友好居住方式、汉语言文字长期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因素有关。汉族艺术对少数民族审美意识、民族精神产生影响的案例数不胜数,辽三彩(契丹族)、大本曲(白族)、子弟书(满族)、乌力格尔(蒙古族)等艺术遗产,都是少数民族吸收汉族艺术的典型例证。少数民族在发展自身艺术的过程中,往往对汉族艺术的优质成分进行吸收、借鉴,进行再创造,从而提升本民族的艺术品格,丰富本民族的艺术样式。
其次,汉族吸收少数民族艺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体民族,汉族极具包容性,在血缘、语言、文化上,均广泛吸收了少数民族的基因。汉族艺术与少数民族艺术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同化与被同化的关系,而是彼此欣赏、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关系。没有汉族的原创精神、吸纳精神和改造精神,没有各少数民族艺术的多元汇聚,就不会形成博大精深、气韵生动、意境深邃的汉族艺术。
最后,各少数民族艺术相互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少数民族艺术相互交融,既发生在族源相同的少数民族之间,也发生在族源不同的少数民族之间。例如,云南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在对本民族艺术传统高度自觉、勠力创新的前提下,各少数民族又能超越族界,善于接受、吸收其他民族的艺术传统。芦笙乐舞、象脚鼓舞、孔雀舞、打歌、唐卡、格萨尔故事说唱、珐琅银饰等民族艺术遗产,均为多民族共创、共传、共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艺术上的共创、共传、共享,有利于融通相关少数民族间的情感,促进彼此之间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新社记者:中国多民族艺术的互鉴融通,可为其他国家提供怎样的经验?
李世武:各民族艺术只有在交流、互鉴的动态发展中,才能凸显出自身的特质,才能找到本民族艺术创新发展的多种可能。而各民族艺术交融越是广泛、越是深入,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审美交流就愈加深刻。中国各民族深谙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哲理,善于兼容并蓄,吸纳不同民族的优点?!凹嫒莶⑿畹陌菪浴闭侵谢幕?、中华艺术得以长盛不衰、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通过研究多民族艺术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作用,可为域外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艺术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从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经验,可供域外多民族国家参考、借鉴,从而建构和谐的世界民族关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出贡献。(完)
受访者简介:
李世武,云南大学东陆骨干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艺术与心理健康”工作室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民族艺术研究,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出版专著《中国工匠建房民俗考论》《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研究》《艺术人类学:反思与实践》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彝族史诗《梅葛》演述传统研究”。曾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