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4日电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楼市的降温,自主购房比例的上升,使得住房公积金与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之间的“火药味”也浓起来。上周末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公积金房贷额已连续第三年下降。业内人士称,上海正在酝酿的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势必使商业银行产生紧张感。
据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受职工家庭购房高峰趋回落和房地产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去年上海共发放公积金房贷89.73亿元,比上年的104.78亿元又有减少。相关资料显示,2003年上海市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14.29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减少6.5%。公积金房贷额呈萎缩,可归集金额却继续膨胀。去年,上海归集住房公积金和补充住房公积金199.29亿元,同比增长25.11%。至2005年底,上海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和补充住房公积金已达1077.38亿元。这意味着公积金将寻找出路,放低贷款门槛,增加贷款额度。
去年年初,上海将初次贷款者的公积金贷款额度由此前的10万元增加到20万元,补充公积金的贷款额度也从3万元增加到10万元。下一步调整贷款额度的设想,可能将贷款额度的计算单位由户变为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放宽,对购房者来说是好事,可以明显节省利息支出。但对商业银行却是利空消息,由此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缩水”。事实上,商业银行已经遭遇个人房贷业务“前景不妙”的困境。2005年,沪上中资商业银行个人购房贷款增量为199.46亿元,同比少增521.91亿元。其中,从去年7月起,上海中资银行的房贷余额连续8个月负增长。由于国内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不良率仅0.12%,商业银行一旦因公积金贷款放宽而流失的将是优质贷款客户资源。个人住房贷款一直是银行众多业务中创造利润最稳定的一块,商业银行当然不愿意该业务受到“外来侵犯”。
其实,商业银行在降低客户房贷成本上已做了不少文章。深圳发展银行新推出国内首个“双周供”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光大银行近日下调了固定利率房贷利率。显然,银行之间的房贷业务竞争已经如火如荼,若公积金贷款“再插一脚”等于“火上加油”。虽然公积金贷款是银行的一项中间业务,但较之银行房贷分流带来的利息收入减少,明显使商业银行感到“得不偿失”。
据悉,上海各家银行的公积金组合贷款占比已发生微妙变化,公积金组合贷款占全部房贷数量的比例由之前的50%左右升至70%左右。若公积金贷款额度的计算单位由户放宽为个人,对银行房贷业务的分流将在所难免。有银行业人士猜想,一个家庭中儿子购房,把父母、配偶的公积金贷款额度都用上,假设新规定个人最高可贷20万元,4个人加在一起就是80万元,那么,购房者差不多不用申请商业银行贷款了。如此悲观的前景,是商业银行不愿意看到的。本来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已使商业银行流失了一批优质企业客户。盈利来源仍然过度依赖于存贷利差的商业银行,若与公积金贷款进一步“厮杀”,很可能使利润增长吃紧。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希望对个人公积金贷款的最高可贷倍数合理,尝试扩大住房公积金的其它用途。(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