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在海外
「佳士得」追回唐浮雕
|
流失在海外的圆明园三件珍宝回到祖国。
|
2000年2月,河北省文物局接到一位中央美术学院在美访问学者的报告:英国的佳士得将于3月21日在纽约举行「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品拍卖会」,其中拍品209号为一件武士浮雕,似与保定曲阳县被盗的王处直墓有关。
次日,省文物局有关人员赴京找到了拍卖目录。25日上午,专家根据拍卖图册上的照片、说明,与王处直墓出土的其他文物进行比较,拍品第209号是一件在长方形汉白玉石上浮雕而成的武士像。武士身着戎装,顶盔冠甲,怒目圆睁立于牛身之上,肩和头顶部卧一凤凰,手握宝剑,剑尖指向�?谥泻苫�。整个雕像用红、赭石、黄等色进行了彩绘。图片左侧是英文简介:「十世纪罕见彩绘汉白玉武士大浮雕,立高44.5英寸(113厘米)。富有唐代遗风……估价40至50万美元�!�
专家们一致认为:拍品209号浮雕正是1994年王处直墓甬道处被盗的浮雕中的一块。
成功阻止拍卖
国家文物局张文彬局长高度重视。他批示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处,与公安部门合作,根据国际公约及国内有关法律,力争文物回国。
3月2日,国家文物局就佳士得拍卖行在纽约拍卖中国被盗文物一事照会美国驻华使馆,希望根据国际公约,采取必要的手段,阻止对209号拍品的拍卖活动,并使文物返还中国。同时公安部向国际刑警组织美国中心局发出通报,请求给予合作。
3月8日和11日,美国驻华使馆海关处及美国海关纽约中心局分别致函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中国驻美使馆。表示为协助阻止拍卖中国文物,他们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办理,希望中方提供必要的法律文件和证据。主要包括:失窃现场勘察报告、照片、警方立案报告、中国的有关法律、曲阳县政府将王墓公布为�;さノ皇奔涞�13个问题。
3月14日,包括古墓被盗的录相带、现场勘察记录、照片、县公安局立案报告和河北省文物局有关墓葬情况的文字材料、专家说明、考古发掘报告被准时送到了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当天下午5时,公安部刑侦局以特急件的形式签发了给我驻美大使馆和驻纽约总领馆的明传电报,物证则被直接空运至大洋彼岸。
在收到中国方面提供的证据后,纽约州南区美国地方法院于3月21日通知佳士得停止对拍品209号的拍卖,同时下达了民事没收令,授权美海关总署纽约中心局没收武士像。
王处直其人其墓
根据史书及考古发掘出土的墓志记载:王处直为唐末、五代后梁时期的义武军节度使,祖籍并州晋阳(今太原),家居京兆万县胜业里,当时王家在京师一带是有名的富族。
公元921年,王处直养子王都发动兵变,软禁养父,斩杀处直子孙及心腹,夺取了义武军节度使一职。公元923年,王处直忧愤而死,次年葬于曲阳县敦信乡的仰盘山内,即今天灵山镇西燕川村西的坟山。
王处直既是河北的军阀,又是长安的富族,对唐王朝有较深的感情,其墓葬依唐制修建在碧甃千岩、春茏万木的一块三面环山的风水宝地。墓穴设在开阔舒展的平地之下。墓葬为前后两室的双室墓,以青石砌筑,整个墓室绘满了包括奉侍、山水、花鸟、云鹤、星象等精美壁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墓中用18块曲阳汉白玉石浮雕出了武士门神、生肖、散乐、奉侍等几组雕刻装饰于墓室各壁,构成了墓葬的一大特点。
|
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上将(已故),1994年访华时,将八国联军在1900年于北京掠夺的一尊明代鎏金编钟带到北京,转交给张万年参谋长。 |
墓门后的甬道两侧有两块用汉白玉雕成的唐朝大将秦琼、敬德的形象,面目表情横眉立目,其用意在于驱妖避邪,保卫墓主人。
在800年前的金代,盗冢者打洞进入后室,盗走了后室的随葬品。因建墓之初,为防止盗掘,建墓者在前后两室之间用石砖进行过封堵且进行了伪装,此次盗掘时窃贼并未进入前室,前室文物免遭一劫。到了1994年春天,□西省西安、咸阳来的一批犯罪分子携带炸药来到西燕川,运用爆破手段和挖竖井的方法盗开王处直墓,洗劫了前室及左右耳室的随葬品,同时将镶嵌在甬道和前室四壁的10块浮雕盗走,而后将这批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走私到香港。
1995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王墓进行了清理发掘,仅发掘出所剩的六块生肖和两块奉侍、散乐浮雕及少量小件文物。
「国宝」无偿返还
就在文物被查扣后,拍品委托人,香港某艺廊经营人对美国警方和海关人员声称:武士浮雕为祖传文物,他已拥有10年以上的历史。对货主的这种辩称,河北省再次出示了包括浮雕与被盗现场遗留痕迹尺寸完全相同的证据,并出具了考古专家的证明予以驳斥。
此时又从美国传来消息:纽约的大收藏家安思远先生,主动与中国国家文物局联系并告知,几年前他曾在香港古玩市场买过一件与拍品209号尺寸同等大小的武士浮雕。安先生还将彩色照片寄到中国,请求验证。经比对,这幅浮雕的雕刻手法、彩绘及石料加工与拍品一样,均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它正是王处直墓甬道处两块被盗浮雕的另一块,此两块为一对。两位武士形象是唐太宗时期的大将秦叔宝(秦琼)和尉迟恭(尉迟敬德)。2000年6月26日,安先生将这件文物无偿捐献中国。
接着,香港货主向美国法院和我文物部门提出庭外和解,请求允许他将文物捐献中国。但是,因贪欲将非法走私文物送上拍卖场,在受到追究后想再做捐献的善人已是梦呓。今年3月,美国纽约州南区法院根据联合国1970年公约做出了公正的判决,将文物无偿归还中国政府。
还有国宝流他乡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齐东方指出,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海外的源头,应上溯至鸦片战争时期。之后又有几个文物流失的高峰期。在鸦片战争时期,「文物流失的形态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对中国实行赤裸裸地抢劫。我们为此到底丢了多少宝贝,现在已经无法搞清�!蛊虢淌谒�,因为东西太多,带不回国,这些侵略者在回国之前就在北京摆开了临时拍卖场,拍卖自己的赃物�;毓�,大多数士兵把另一部分文物卖给了私人收藏家�!肝以诠夤湮奈锸谐〉氖焙�,经�;峥醇恍┲泄始矣玫钠骶�。你知道,这些御用的东西不可能通过正常贸易出口,所以追究起来,大多数都来历不正。也许,相当一部分就是从圆明园里抢出来的�!�
「到了20世纪20年代左右,国外陆续有40多个各种名目的探险队来到中国。由于探险队的成员精通人文地理知识,对文物有很高的鉴赏力,因此,通过他们流失出去的文物,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比如,伯希和、斯但因发现了敦煌藏经洞,拿走了大量珍贵的经卷和壁画;斯文赫定和斯但因在中国西域也有深入的发掘活动,拿走了一大批珍宝,包括已经失传的西域文字、珍贵的简牍�!�
中国政府从此不再给此类探险活动发放签证,并禁止外国人把文物从中国带走。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此后有了新的形式,就是国内奸商、军阀和国外古董商里应外合、偷盗出境�!�30年代,日本人使指中国古董商买通当地军阀,把龙门石窟的佛头敲下来运回了日本。你到龙门石窟看,凡是他们能够得着的地方,佛头都被偷走了。龙门石窟中著名的帝后礼佛图,是北魏时期的艺术珍宝�?墒堑笔币桓鼋性辣虻拇笪奈锓纷�,找人买通军阀,把石雕一块块砸下来,再运到了美国。现在,这块礼佛图还收藏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文物追索,始自周恩来
在中国这个流传着「要想富、就挖墓、一夜一个万元户」之说的国家,文物的流失史已经绵延150多年。
早在1951年,周恩来指示文保部门以48万港元的价格从境外购回了晋代著名的《中秋帖》和《伯远帖》。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库虚空,又面临经济封锁和战争压力,周恩来此举曾引起不少争论。
1989年追回了从湖北宜昌被盗走私到美国的战国青铜器,1998年又追回被走私到英国的3000余件中国文物、走私到美国的河南宁陵的石头像等等。大陆民间开始有「海外追宝」的概念,始自保利集团。2000年5月,保利集团先后花费3300万港币从佳士得拍卖行和索斯比拍卖行购回了被英法联军掠夺的圆明园文物--乾隆御制青铜猴头、牛头、虎头像。
自费寻访流落他乡的文物
|
鹰图:元代佚名作品,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
今年45岁的杨卫民本是新华社的美编,后来下海办起了一间文化艺术公司。1999年5月,他揣着180万元的借款。踏上了海外寻宝之路。现在,他已经走访了欧洲、美洲、东南亚各国57家博物馆,上至世界级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法国吉美博物馆。下至瑞典乡村里「村办博物馆」。但是因为经费短缺,几次出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就是带着文物专家、翻译等8个人一起出去;最小的一次,就是两个人:他采访,还有一个摄像跟着,精减到底了。杨卫民说,他是怀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上路的,但是断断续续两年时间下来,他的想法就不那么简单了。
「国外博物馆其实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提防着中国人来看。他们特坦然,搞得我都不好意思拿人家当贼了。我去的这些博物馆,大多数是朋友之间连环链似地一个介绍一个,我才找着门道去采访的�!咕菅钗烂袼�,这些馆长很欢迎中国人去做研究,因为他们觉得那些珍宝既然来自中国,那么只有中国的专家和学者才能研究得透彻�!�
杨卫民认为不应该扩大文物流失的概念�!杆搅魇�,应该是通过非法渠道偷盗走私到国外去,但是现在人们一看到国外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就想到人家就是偷来的、抢来的。这很片面,因为那确实只是一小部分�!顾�,在海外看到最多的中国文物就是瓷器�!钙渲泻艽笠徊糠质撬统鋈サ�。唐朝以后,中国的皇帝为了显示皇恩浩荡,经常一船船地把瓷器、丝绸往外送,这些当时的赠品,现在成了文物。另外,当时北欧的国家还设计出图样,让中国人来样加工,然后再买回本国。这些属于正常贸易,也不是流失�!乖诘ぢ蟛┪锕�,杨卫民就看到了外国人定做的中国人彩陶�!拐庑┒鞯墓δ苡械阆裣衷诘亩酝饣�,专门向外国人介绍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
可是当他在丹麦国家博物馆里看到中国商代的青铜器告天(�。┦�,当他看到法国吉美博物馆里的西汉漆器时,当他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里巨大的中国皇家蓝色地毯上时,当他在挪威私人收藏家蒙特的文物展厅时,他的心情就有些沉重了。这些珍宝都是不可能通过正常贸易走出国门的�!肝揖醯靡巡┪锕莺退饺耸詹丶沂掷锏亩饕乩�,基本上也不可能了�!�
摘自《凤凰周刊》2001年第26期《收藏》2001年第8期 李宝才 王晓丹/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