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艰难衍生状态中的中医药
文/袁苑
中医药,在国际上崛起
|
新建的清平中药材市场经营大楼。
|
无可否认,20世纪之前中医药在国内的地位可以是100%。但是近百年来,则是西医西药主宰着人类。即使是「黄帝内经」发祥地的东方,尽管中医药的医理疗效一直被华人推崇,但是由于它的理论构架、它的科学精髓并没有因为历史的进步而得到相应的突破和升华。因此,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千百年来,中医药只是在中国境内处于艰难衍生的状态。至于国际地位实在难言。
但是近10年,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随着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探索,西方开始对历来排斥的中医药刮目相看──
美国医学权威机构NIH终于在1997年设立了传统医学研究基金会;加州大学医学院设立了中医药研究基金,以鼓励中医药临床与实验研究;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国内卫生研究院曾专门为中国的针灸疗法举行听证会,向国会议员介绍这种古老、神奇的银针。因此有人说是小小银针打开了中医药进军西方的大门。
事实上近年来,这种趋向在世界各个角落迅速萌发、蔓延。美、欧各国先后制定了植物药法案;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开始对中医药实行立法;俄罗斯等国后来居上,已经为中成药的进入修正药典。
当然,更多地表现为人类的共同夙求,世界范围内服用中草药的人群在快速递增,目前30%的美国人,60%的荷兰人、比利时人,74%的英国人服用过草药或接受过中医治疗。伦敦一个城市,仅中医诊所就有2000多家;据世界13个国家的26次调查表明,当地癌症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平均达31.4%;而在旧金山美国人开的诊所里,随处可以看到中成药制剂,扶正、清热、祛邪、解表,因为副作用小而备受欢迎……
这是必然。因为任何代表科学的、进步的东西,都是尘埃和浮躁掩盖不了的,历史是公正的,中医药本身在某些方面有着西医药无法替代的优势。
随着人口谱、疾病谱的改变,西方人惯用的治疗手段已经无法解释和对付新的疾病现象。根据美国一份资料显示,49%的疾病西医药无法治疗;20%左右的病人服用西药出现毒副反应而停药。
其次,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已经从单纯的生物体发展到包括心理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复合因素组成,而这种观念的突破恰恰与中国传统医药学整体的、辨证的、动态的机理不谋而合。为此,王永炎先生认为,「中医药学在模糊科学或混沌科学的范畴有其先天的优势�!�
|
推行中药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是中国中药界努力使中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前提。 |
另外,西医西药不可避免地会引发药源性疾病、化疗性疾病,这就导致人们恐惧心理日益加剧。随之,渴望「绿色药物」甚至「非药物疗法」逐渐汇集成时代的潮流。
中医药的机遇因此到来。北欧现代自然疗法协会副主席欧洲植物药立法委员会委员祝国光教授为此感慨:「市场生产力永远是第一推动力�!鼓壳霸诠噬�,人们已经公认,自工业革命以来,植物制剂的投资将是一次最大的机会。
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对当前国外制药企业的动向做了这样的分析:首先,西药筛选、合成的成本越来越高,一般要3到5亿美元;而且可供筛选的的化学成分越来越少;另外西药的实验周期太长,一般要5至8年时间。相比之下,植物药的研制开发,时间和成本要经济得多。
祝国光教授认为,真正把握未来药物市场内涵的人,会将目光锁定中药,因为用中药理论发明新药不失为捷径,一般只需要两三年时间,而效益和市场回报大得多。
德国斯瓦普公司一个「EGB761(银杏)」产品,年销售可达60亿美元,据说,到2002年,该产品可望达到80亿美元。正因此,发达国家依仗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对传统医药发起近乎疯狂的开发行动。其中,日本声称要成为世界传统医学的中心,要将和汉医学改称为东洋医学。而韩国则对高丽参实行国家专卖,以推行其集中兵力、高价取胜的战略。
与此同时,各国在植物药研究方面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热情。德国斯瓦普公司每年用于植物药的研究经费达2000万美元。也许你不相信,这个数字相当于「九五」期间,中国整个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的总和。
如此种种,显然,围绕中医药,新一轮的差距正在渐渐地拉开。中医药──这个原本应该由炎黄子孙秉承的先祖遗产,正面临着恢弘和发展的重要时刻,历史再一次向我们发出挑战:中国人该怎么办?
没有什么比捧着金饭碗要饭,更让人难为情的
中医药的时代终于到来。但是,从国内行业最权威的报纸《健康报》发布的最近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中国中成药的出口额为7899万美元,比去年下降6.6%;而中国中成药的进口额为2516万元,比上年增长59.1%。很明显,洋中药正在向我们张开大口。
这时,我们不能不提出质疑:为什么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遭受排斥的时候,我们被遏止了发展;而今天适逢生机勃发的高成长期时,我们依然停滞不前?
银杏,千百年前就被祖宗纳入药典,并盛产于中国,原本这是中医药中活血化瘀的常用药。但是进入90年代,有关银杏提取物的全部专利都被德国人锁定。由于掌握了有关银杏产品的主要标准,德国斯瓦普公司的「EGB761」产品,每吨价格高达2000美元。而中国出口的银杏叶的价格每吨仅500-700元人民币。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家公司70%的银杏叶是从中国进口的。
这里再次涉及到药材的话题。其实「盲目倾销」以及「野蛮性开采」等,在中国已经声讨了10年、20年不止。但是为什么,直至去年,低加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出口,依然占到中医药出口总额的64.7%。难道,我们除了出卖自然和祖宗的恩赐就再没有其他本事了吗?
同样,中国清代的名方「补阳还五汤」,经过日本人的整改,便有新药「龙心」问世;「六神丸」,是中国的传统方子,但是,忽然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日本的「活心丹」。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张伯礼教授看得很明白,他们不过是减一味药,加两味药,真可谓「换汤不换药」�?墒�,「活心丹」的年销售额可达1.5亿美元,超过中国所有中医药的出口总额。
还有一个涉及到全民的意识问题。据考证,中国近年来陆续丢失的方子已经有200多个,如果说那是历史的原因,先前我们还不习惯用知识产权来�;ぷ约�。那么,为什么直至现在这种类似的案例还在重演?
80年代,中国曾对「青蒿素」进行了集中攻关,国内各路科学家奋斗了十几、二十年,科研成果确实来之不易,当即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首选药品。但是,随着几篇论文的公开发表,一场旷日持久的心血鏖战便付之东流。别人很快地抄袭效仿,旋即凭借工艺的优势,最终占领的市场份额比我们还多。在这里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的问题,中国知识分子什么时候可以摆脱观念的误区,不做职称和名声的奴隶。
有目共睹,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还保留着传统医学的完整体系。而中国在传统医学方面的风范地位一直没有动摇。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仍在号召全世界向中国学习。
但是,人家承认你,看中你,而我们自己却无动于衷。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国外在中国的自然科学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一直排在第一位,约3000人左右。相反,据中国一些中医学院的院方反映,中国的学生则普遍表现出对西医的热衷,并对自己的本业抱着淡出甚至放弃的态度。后续人才问题不能小视。
事实上,国家的政策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几天前,张伯礼教授在谈到经费问题时一脸尴尬,「中医药的发展谁来管?」在中国,沿袭多年的体制一直是重西轻中,中医药只占8%的经费、10%的人员,却承担30%多的任务,这种政策上的偏颇不知还要继续多久?
更重要的是,在上千家的中药企业中,小富即安的作坊心态还相当普遍。不久前,有幸与有400多年历史的山西「广誉远」董事长对话,问及他珍贵遗产「龟龄集」、「定神丹」两药,历时百年有无进展,回答「不大」。谈到不改的原因:方子结构大,太复杂;只怕后人不及前人;投资大要上千万。问及申请专利和知识�;の侍�,回答:我们的处方是绝对保密的,复方剂中最难的,一时没有问题。至于销售情况,回答:远远没有百年前辉煌,但是每年至少还有3000万的销量。
中医是讲究合一、变通为基础,变则通。而我们的中医后人竟能把一个方子COPY几百年,如此耐心很难恭维。
中医药现代化不是不能为,而是为不为……
祝国光教授近年频繁来往于中国和欧洲之间。在双方强烈的反差之中,他最深的感触:「你不变,人家在变�!� 这里的「变」,指的是接口问题。即:中国人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中医药与现代化的技术的全面整合。这里的「最快速度」旨在:只要抓紧,我们可以抓到很多的东西──市场、金钱、人才;「抓得越紧」,我们抢占市场空间、继而主宰全球中医药行业的机率就会越高。
那么,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对于发展中的中国中医药行业是个很难的事吗?回答:非也。
我们有资源优势。1.1万多种植物药材;祖上流传的30万个经典方子;敦实丰厚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说是占尽先机。现在的市场格局是别人在想办法抢占我们的地盘。
当今的一切较量是人的较量。资源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人。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公司的总经理李文诙谐地说:「遇到我们这帮人,老外算是倒霉�!�
一叶知秋。天士力制药集团聚集着这么一拨人,中医药、生物、化工、欧洲药法等不同专业的留洋博士。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称之为「没有院墙的研究院」。这拨人对待时间的理解是,「吃饭、睡觉都是奢侈」。他们在与世界上百家最优秀的植物药研究机构争抢时间。前面所说到的德国斯瓦普公司,尽管在银杏项目上抢先拿到了专利,但是他们所提供的提取物指标,这拨人已经可以胜出。在不久的将来,斯瓦普会遇到强劲的对手,至少独霸天下,垄断市场的局面将彻底改变�!傅比�,我们会先做三四百个最有价值的方子。修筑篱笆,抵御狼的入侵,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在国外,研究中医药的大多是华人,现在是你用什么办法、你有什么魅力可以吸引住人才?这是民族,也是企业未来前途的根基。
至少,天士力的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雄心�!嘎浜蟮墓沂欠窬鸵欢挥芯赫攀�?」他们不断地在问自己。因为很好,也很巧,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中医药文化。
文化背景是不能复制的。对于中医药的感悟,西方人很难做到像华人这样融会自如。文化是魂,因此在以「变」为特徵的中医药方中,西方人绝不可能达到我们的文化境界。正如张伯礼教授所说,「他们只知学药,却丢了医�!鼓7掠涝妒悄7�,丢掉了精髓的作品只能是形似而神散。
我们有中医药现代化成功的案例。1997年,天士力集团的「复方丹参滴丸」冲击FDA获得成功,这是中国中药拿到国际市场的第一张准入证。
祝国光教授认为,科学是要讲究实力的;科学的定义是可重覆性的。所以,中医药在没有完成与现代化嫁接之前还有欠缺。说白了,就是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标准。这里包括:药材标准、实验标准、生产标准、临床标准等。这些以GAP、GLP、GMP、GCP等英文字母表示的标准是世界公认的通行办法。我们过去的差距就在这里。因此,中医药现代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将整个过程按照这些标准系统、规范起来,也就是说,用现代语言对中药进行科技化的「包装」。
「复方丹参滴丸」正是按这套标准做下来的。据说在药材标准方面,开了一代人的先河。天士力从1996年开始,先后建立了丹参、三七、天然冰片三个药源基地,并承担国家丹参GAP
标准的起草工作。他们对丹参从形态、显微、理化等方面进行了鉴别;并用DNA基因型鉴定方法完成了不同产地药材的基因特徵;中国自古有「淮南为桔,淮北为枳」的说法,为此,他们对不同产地的丹参进行了成分的比较,探索基因型与有效成分含量的关系,并因此找出含量最高的药材基因特徵;在栽培方面,他们坚持植保和最优化的操作方法……
北京有一位老中医,千呼万唤不出山,原因是方子再好,没有药了。老人实际是对中药产品从药材到生产,整个现状深沉的忧患。确实,在国内1200多家中药企业中,有多少人能把眼光放到产品的最前端?事实上,这就是现代化。显然,中药现代化不是不能为,而是为不为。
摘自《新经济》20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