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今日社论说,或许有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几场政见辩论会下来,“执政”的民进党提名的谢长廷越来越像一位在野党的候选人,而在野党提名的马英九却俨然一副“执政党”候选人的架势。在政见辩论的唇枪舌剑中,谢长廷似乎并无意清楚描绘他的“幸福经济”是什么,却将所有时间都用来重击马英九所主张的“两岸共同市场”,结果反倒是提供了马英九更充裕时间去交代这个主张的愿景。而到了这个阶段,两位2008候选人为他们当选后所打造的政治路径,也大致清晰了。
社论说,谢长廷为未来台湾所描绘的政治图像,简单的说,就是“制衡政治”。他警告选民要提防国民党一党独大后所可能带来的恶果,一个行政与立法同为一党掌控所可能出现专横与腐化,这也正是昔日戒严年代国民党的图像。而谢长廷也主张惟有靠他当选,才有机会防堵这种现象出现,他巧妙置换了民主哲学中所谓“立法制衡行政”逻辑,宣称惟有他当选,才有可能制衡国民党在“立法院”的“一党独大”。
相对的。马英九为台湾未来所绘制的政治图像,则是“责任政治”,如他所一再宣示的,所谓“完全的执政,完全的责任”,透过行政与立法都在单一政党掌握下的优势,将他所揭示如“两岸共同市场”,爱台十二项建设等政见逐步落实。对马英九而言,“立法院”的绝对多数就是他落实治理蓝图的最佳后盾,如今就差拿下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临门一脚了。
某种程度上说,这两种政治图像恰好是当代两种宪政体制所各自揭示的核心价值。总统制的精神即是透过行政与立法的分离、分立来达成制衡,它所主要关怀的就是如何藉由制衡来防堵“权力的腐化”。至于内阁制则是藉由行政与立法的合一来落实责任政治原则,以完全的政治责任担当向选民交代。台湾现行的“宪政体制”恰好兼具两种机制的特征,一方面行政必须向立法负责,另一方面行政与立法在民意正当性上又是分离与分立的,因而谢长廷与马英九的诉求,可以说是都有所本,重点在于,选民想要选择的未来,会是哪一种政治图像。
社论认为,过去八年,不讳言地说,是蓝绿分掌行政“立法”的“制衡政治”当道,民进党从未真正完全的执政,两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胜利固然有效掌握了行政权,但却从未有效扭转他们在“立法院”的弱势。而在野党居优势的“立法院”,固然有效牵制了“执政党”的施政,却也让民进党有机会将政绩不佳的责任,全部归咎给在野党在“立院”的抵制。八年下来,蓝绿都能有效发挥制衡彼此的功力,让政局僵持在那里完全动弹不得,甚至根本分辨不清谁该要负更多的政治责任。
因而,谢长廷真正的罩门或许是,他当选所可能提供给选民对未来的想像,或许是过去八年乱象的再复制,一个弱势领导人宣称要制衡一个在野占绝对优势的“立院”,很难想像这种局面会营造出一种“和解共生”的氛围。谢长廷所面对的难题是,他若积极作为,势必重演过去八年的“朝野”恶斗,他若消极无为,他所揭示的所有政见又怎有可能落实?换言之,谁该为这种局面下的政策成败负起政治责任呢?
同样的,马英九的罩门则在于,他一旦真的达成完全执政的目标,他要怎样有效防堵权力的滥用与腐化?马英九应该心知肚明,国民党内部的体质改革到现在还是半调子,“立法院”的党团成员良莠不齐,若干旧势力也在伺机班师回朝,他的“完全执政”,若未能有效透过自我改革与廉能政治打开局面,也很可能在完全承担责任下陷入焦头烂额的局面,而选民也会像教训民进党一样,立即在接下来的各项选举中不留情的教训国民党。别的不谈了,设若三两年后的选举,民进党还在炒做“党产”的议题,马英九的改革成绩单,就会很难看了。
社论最后说,距离选举不到两周了,不论多数选民届时会怎么抉择未来,马谢两人都应将部分选民的疑虑摆在心头,选民的要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既要一个有治理效能的政府,也要一个操守廉能的政府,过去八年,可是这两者都缺哪!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