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二日电 题:赈灾“八0后” “很真、很疯狂”
中新社记者 杜燕
王同学在走上王府井书店门前采血车时说,比起周围同学,她所做的微不足道。
“很真、很疯狂”。生于一九八八年、在京一所高校就读的王同学这样形容同龄人的赈灾情景。一个朋友隐瞒前两个月刚捐血的事实,在地震当天连夜排队再次献血四百毫升;另一同伴,从地震后到现在就没去学校食堂吃过一顿饭,她几乎把今年的生活费全部捐给了灾区,而自己宁愿啃馒头或泡方便面。
一位高姓同学因“未成年”被拒在献血门外,在饱受煎熬的十来天后,刚过完十八岁生日便就近到王府井采血点来了。
已在血站预约登记的小杨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如今已是个“蜗牛族”。一年前买了新房,每个月接近三千的月供和一千五百元的房屋租金,加上生活费,让他“捉襟见肘”。但地震发生后,他一次性捐款一千元。
他说,不能把自己捐给灾区,就只能在后方捐点儿钱、献点儿血了,身边不少朋友都这样。连以前一起吃吃喝喝的哥们儿,说起撮一顿都没了兴趣,“把钱省下来捐给灾区吧”。
对于有人称“八0后”、“九0后”,是“我字当头的一代”,“依靠父母的一代”,“自私自利的一代”,乃至说他们就象一颗草莓,光鲜的背后是无法肩挑大担的脆弱。王同学就表示,和上一代人相比,他们是叛逆了些,但并没有忘记责任、失去爱心。
从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已被许许多多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故事所感动的她,说起了自己好久不敢轻言的“责任”和“使命”。读大一的她,想重拟一个大学时代计划书。
有些生活阅历的小杨并不太在意头上的名号,他一直觉得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们都认真而热情地过着每一天。他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或许有抱怨、有打击、有失落,但拥有坚强的意志,就能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继续前进。
他说,女朋友看着电视里播放灾区的镜头总会潸然泪下,已不再对他叫嚷着要买名牌衣服吃进口料理。两人现正在商量两件事:
第一,女朋友辞职去灾区做至少三个月的志愿服务,“让生命多一种意料之外的色彩”;
第二,下半年结婚,到时领养一个灾区孤儿,只是对做称职的“父母”底气不足,担心不能为灾区孤儿提供稳定而又有保障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