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阳江十一月六日电 题:广东阳江传统风筝面临新挑战
中新社记者 陈明
秋高气爽,正是纸鹞放飞的最佳时节。广东阳江作为“中国风筝之乡”,传统风筝积淀了一千四百年历史,以传统工艺扎制的风筝造型美观,技术精巧,形神兼备,在历年来的国内外风筝大赛中的屡得重奖。一九九三年七月,广东阳江被中国风筝协会命名为“中国风筝之乡”。
然而,在重温阳江风筝辉煌历史的同时,当地风筝爱好者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对阳江风筝的前景深表忧虑。
首先是风筝传统元素的缺失。传统的阳江风筝以做工精细、注重放飞的动态效果而名声在外,一直以来都是手工制造。曾几何时,广东阳江有六十多人以经营风筝为生,人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氛围异常浓厚,因此,广东阳江风筝与山东潍坊形成了“南江北坊”的两大流派,被誉为“中国南派风筝的杰出代表”。
然而,时至今日,街头巷尾卖风筝的店逐年减少,风筝场上群鸢共舞的情景也不再多见,仅存的两三家传统风筝工艺店铺也藏在巷子深处。据了解,在阳江上空放飞的风筝,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是当地制造,大部分来自外地的商贩之手,风筝的传统元素正在逐年递减。
对此,当地风筝艺人姜伯道出了根本原因,一是阳江传统风筝注重放飞效果,“风筝好不好,上天才知道”,因此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造成制作耗时长、成本加大;二是传统风筝制作后继乏人。
对风筝艺人老龄化的现象,七十六岁的姜伯感慨良多。他说,阳江的传统风筝种类繁多,有龙类、板子、软翅、硬翅、筒子等,最普遍的是包括花草鱼虫、鸟兽动物、人物等图案的“花草鹞”,阳江因此曾被称为“纸鹞城”。但是,在整个阳江地区,目前还称得上专业的风筝艺人只有几个,而且都已年过古稀,遗憾的是这几位“老行尊”二十多年来基本没有专门的徒弟。
据了解,在这种情形下,以前那些以买卖风筝为生的艺人纷纷转行,到了今天,全市专职做风筝买卖的店铺只剩两三家。
像姜伯这样的传统风筝艺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多一年还能批发出一至两万只风筝,而近几年能卖出一到两千只就不错了。今年重阳节期间,他在市区的南国风筝场现扎现卖,平均每天还卖不到十个。
对此,当地体育和旅游部门官员表示,发扬和继承阳江风筝的传统,关键是要立足创新。面对新的挑战,“阳江风筝”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不断赋予传统风筝更多更新的文化元素,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向市场化经营模式过度。
一九九一年,广东阳江建成占地面积十二万平方米、可容纳三十万人放飞的全国最具规模的“南国风筝竞技场”;一九九二年,广东阳江举办首届重阳风筝节,除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参加外,还有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此后,广东阳江每年重阳节都举办一次风筝节,意在将阳江风筝这一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向产业化推进。目前,广东阳江正在为“阳江风筝”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