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以来所参加的救援行动
国内救援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发生6.8级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执行救援任务,医疗分队8人参加。
2003年7月21日,云南大姚县发生6.2级地震,医疗分队派出两名医疗队员随队救援。
2003年12月1日,中哈边境昭苏发生6.1级地震,医疗分队派出6人参加救援。
2005年4月2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发生雪崩事件,中国地震局首次实施雪崩救援,医疗分队1名医生参加,为雪崩救援提供了经验。
国际救援
2003年5月22日,阿尔及利亚发生6.7级强震,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赴海外执行任务,医疗分队4人参加。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发生6.5级强震,医疗分队10名队员参加此次救援。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因9级地震引发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派出两批队员参加救援,医疗分队两批共37人参加救援,创下了救治伤病员近万名的纪录。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8级大地震,中国派出两批救援队,两批均携带了流动医院,创造了流动医院与现场急救相结合的医疗救援模式。
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地区发生里氏6.4级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40人组队救援,医疗分队20人参加。
《城市搜索与救援公约》的诞生
及时、快速、有效地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可以将地震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据统计,震后半小时内,救治被压人员存活率达95%,第一天为81%,第二天为53%,第三天为36%。
国际上对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各种大灾害的现代化应急救援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1971年美国费尔法克斯发生7.1级地震后,当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现代化的专业紧急救援队。1977年,美国颁布了《减轻地震灾害法》。1979年正式成立了直接对总统负责的管理各种应急事件的联邦紧急事务局。同时,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也相继组建了紧急救援队,政府机构中设立了主管部门和机构。
从上世纪70、80年代到现在,世界上每当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地震灾害)时,这些国家的应急机构就迅速作出反应,对减少伤亡和促进受灾国(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了应急救援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志愿者行动使应急救援成为全社会的意志。
同时,实施应急救援较早的一些发达国家联合编制了规范和指导各国紧急救援行动的“城市搜索与救援指南”。该指南经反复修改完善,于2003年第57届联大以《城市搜索与救援公约》名义通过。至此,国际应急救援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工作约定,约定对应急救援起步较晚的国家起到了指导作用。
另外,每个国家的国际救援队的费用全部由本国政府负担,联合国不给予任何补贴。(潘婷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潘婷 )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