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6日电 据银监会网站消息,中国银监会副主席李伟近日在“2005中国财富管理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农信社改革方案,无论是在产权制度、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在中央政策扶持等方面的设计,总体上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也是可操作的。
在谈到改革的经验时,李伟说,自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中国农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脱钩,暂由中央人民银行管理,就开始了农信社改革方案的艰苦探索。历经三届政府,深入调研,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终为大成。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方案,无论是在产权制度、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在中央政策扶持等方面的设计,总体上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也是可操作的。
一是将农信社交给地方政府管理,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与农信社五十多年来任何一次变革相比,这次改革不再是中央部门的单一发动,而是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农信社、农民以及各方投资人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只有把农信社搞好了,才能有力地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更有效地维护农村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最受益的还是自己;农信社更是把这次改革视为一次有希望彻底走出困境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民和个体工商户越来越意识到,农信社才是真正的依靠。因此,改革推进不再仅仅是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而是改革主体和改革最大受益者自身的内在需求,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二是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体现了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方案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产权改革设计和实施中,不搞“一刀切”,不压进度,不下指标,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各地农信社可以自主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状况、适应当地经济环境和监管需要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初步形成了两种产权模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四种组织形式(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农信社统一法人、县与乡镇农信社两级法人)并存,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农村合作金融产权结构。
三是国家制定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有效地化解了历史包袱。这次改革,国家分别从资金、财政、税收和利率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扶持,使农信社减轻了历史包袱,改善了财务状况,为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抗风险能力奠定了基础。而且,这些政策还较好地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央行资金扶持政策,设置了发行和兑付条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信社通过增资扩股等途径扩大资本实力、化解历史包袱的积极性,解开了农信社巨大资不抵债额与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矛盾的“死结”。
李伟还说,在进度的把握上,遵循积极慎重、稳定有序、积累经验、逐步推广的方针,试点工作先后分两批进行。第一批试点充分考虑到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粮棉大省、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同经济区域农信社的代表性。第一批试点省份的改革经验,为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发挥了先导和示范作用。
在改革的步骤上,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入分析不同地区改革的条件和环境,分解工作任务,区分轻重缓急,将改革试点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目标。始终强调把握好改革的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落实责任,妥善安排。通过各阶段工作任务的开展和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扎扎实实地确保了改革试点工作的稳定、有序、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