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七月十一日电 题:郑和精神凝聚中华民族美德
——访云南省郑和研究会会长高发元教授
中新社记者纳家骅
在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之际,记者在昆明访问了云南省郑和研究会会长、云南大学教授高发元先生。
这位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者,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涉足郑和研究,并且是云南省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
说起云南历史上的世界级伟人郑和,高发元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可谓空前绝后。二万八千人的庞大舰队二十八年七次下西洋的漫长岁月,漂洋过海历经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跨度,至今令人难以置信和不可思议。
他说,同样不可思议的是,郑和下西洋戛然而止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朝廷官员刻意毁掉那段期间几乎所有的地图与文件;得到那么多的海外重大发现之后,中国非但不拥抱世界,反而闭关自守;任何当年积极对外交往的记录,竟然从档案中消失了。尽管档案的消失给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和不解之谜,但是,作为“海上巨人”,他的影响并未因官方的“海禁”而消失,相反却在民间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和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这是因为,人们发现:郑和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几乎所有的美德。例如,忍辱负重,献身国家;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坚定不移,勇往直前,以及“讲信修睦”,宽厚包容的美德等等。
郑和出身名门,幼年蒙受战乱,成为明军俘虏,惨遭阉割之刑,在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他从三十五岁起,就奉命七下西洋,将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航海事业。明成祖驾崩后,朝中对郑和下西洋的功劳始终没有明确肯定的情况下,他在南京苦守六年,始终“位卑未敢忘忧国”;当明宣宗再次下决心准备下西洋时,已经年过六旬的郑和,欣然领旨再度出洋,在大海里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高发元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揭开了世界远洋航海事业的序幕,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尤其是在其出使过程中,他始终奉行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强烈自觉的文明使命感,传播中华文明,特别是传播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平和友谊。同时,他把国外其他民族先进的文明成果引进到中国,增进了中华民族与亚洲和非洲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据介绍,郑和研究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过去的郑和研究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的研究,郑和下西洋基本上还是中国化的概念。而且研究的视野不够广阔,参与的学科门类少,研究方法单一。然而,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催生着郑和研究,对郑和家世、航海动机及其意义、航海过程、航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此同时,许多地方的郑和研究会应运而生,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一门新的学问一一“郑和学”正在逐步形成。尤其是以英国业余历史学家、皇家海军退役军官孟席斯先生为代表的研究方法,不但收集大量资料,而且运用考古学、生物学、人类学、遗传学等许多有关学科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证,弥补了郑和研究的不足。
他说,孟席斯寻访了一百二十多个国家,查阅了九百多个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他不仅看到了十五世纪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而且还从郑和航海有关的遗迹收集了许多证据。由于他的观点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人们至今还无法去否定他的论据。
最后,高发元教授告诉记者,作为云南回回民族中的一员,郑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和世界奇迹,永远都是云南人和所有中国人的骄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