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当代中国中学生心目中的英雄?近日由全国妇联儿童部、《中国妇女》杂志社等多家单位联合推出的一项“开放式”问卷调查显示,毛泽东在“十大英雄榜”上占据首位,而“父母”也出人意料地紧随其后,成为当代中学生心目中的第二位英雄。(5月28日《新京报》)
对于这个“开放式”调查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以及究竟有多少研究意义,笔者像大多数读者一样乐观其成(笔者私心也希望这个调查结果是真实有效的),不便妄加揣测。笔者这里只想说说“开放式”调查,其自身因囿于“答问的过于自由性”的技术性不足,对调查结果有效性有着直接影响。
应该说,“开放式”调查之所以称之为“开放”,就是因为其“没有设定标准答案”的答问自由性,这种自由性曾带来调查双方沟通关系上的革命。但问题在于,这种“不设定标准答案”的过度自由,不利于调查双方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尤其在调查题目涉及对“争议概念”的理解时就更是如此。
以上述“谁是当代中国中学生心目中的英雄?”这个调查问题为例,其中的“英雄”一词就是一个对被调查者中学生来说“千人千面”颇具争议的概念。譬如,很多中学生将“英雄”和“名人”、“明星”混同。从成龙名列“英雄榜”第六位,就可以看出中学生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因为,如果按照传统的“英雄观”,成龙是无论如何与英雄不搭界的。
其实,这个问题反映在调查统计学原理上就是:任何调查必须建立在同一基点上,且调查问题必须具体确定。尤其对于“开放式”调查设计者而言,它可以不设计标准答案,但至少,对于涉及争议概念的调查问题,它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界定;否则,将很难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李季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