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3日电 国庆前夕,来自湖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喜人景象,发展势头强劲有力。湖南省目前的GDP达到4600多亿元,比建国初期增长262倍。
据湖南日报报道,湖南和平解放前,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全省农业产值仅15.8亿元,工业基本是手工作坊式企业,交通、商贸等其他产业也十分落后。1949年,湖南生产总值仅17.65亿元,人平59元。建国以后,湖南经济基础逐步夯实,各行各业迅速发展。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3年,全省粮食产量2442.7万吨,居全国第四位;猪肉产量419.3万吨,居全国第2位;棉花16.3万吨,居全国第7位;水产品156.6万吨,居全国第10位。湖南已成为全国战略性粮食、生猪和淡水产品生产基地。
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到2003年,省内已建成铁路营业里程2771.7公里,比1949年增加1.9倍;公路线路里程85233公里,比1949年增加26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发展到1218公里,全省14个市州已有11个市通了高速公路。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立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客货运输能力大大提高。邮电业业务总量达到了234.2亿元,电信业发展尤为迅猛。
到2003年,全省住宅电话达到728.55万户,移动电话达到840.44万户。2003年,湖南生产总值4638.7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3位,1950年至2003年,湖南GDP年均增长7.5%,其中1978年至2003年年均增长8.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了解,1949年我省一、二、三产业结构为71.7∶7.4∶20.9,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经济。现在我省已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跨越,2003年这比例变成了19.1∶38.7∶42.2,二、三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水平逐步趋向高级化。
在产业结构发生飞速变化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56.5亿元。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一的国有、集体所有制被打破,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经济结构的改善,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好转。到2003年,湖南地方财政总收入268.65亿元,比1950年增长124倍。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1.25亿元,比1978年增长7.8倍。
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74.2元,农民纯收入2532.9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22.7倍和16.8倍。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用于吃的方面的比重不断下降,用于住、用、行和教育、休闲娱乐的比重不断上升。
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食品类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5.9%,比1978年下降2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食品类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51.9%,比1978年下降16.8个百分点。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家用电器得以普及,到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24.8台、电冰箱87.06台、洗衣机95.25台,空调、家用轿车、移动电话、住宅电话从无到有,目前已分别达到55.38台、0.27辆、102.66部和92.36部。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电冰箱、摩托车增加到49.59台、9.03台、17.49辆,电话、照相机、微波炉等电器也进入了寻常农家。
农村贫困问题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有了较大好转。到2003年,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比改革之初的1978年减少1000多万人,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也在不断增强。(李波易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