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的蔡氏民居,被誉为“海南侨乡第一宅”,建筑兼有中西风格。 中新社发 尹海明 摄
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的蔡氏民居,被誉为“海南侨乡第一宅”,建筑兼有中西风格。楼房占地600多平方米,宅子为青砖大瓦加钢筋水泥结构,由两进堂屋、两侧两层横屋以及前后庭围墙环抱而成。 中新社发 尹海明 摄
|
中新社琼海三月二十九日电 走访博鳌留客村“海南侨乡第一宅”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尹海明
海南琼海是著名的侨乡,不少村庄几乎家家都有“番客”(南洋华侨),留客村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距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约三四公里的秀美村庄,烙刻着浓厚的侨乡印记:中西合璧的“海南侨乡第一宅”、会讲“番话”的阿婆……
从琼海市区往博鳌方向东行,车过朝烈万泉河大桥右拐,就走上了乡村土路。听说记者要看留客村的“大宅”,一群小学生骑着自行车,沿着椰林道热心带路。
被誉为海南侨乡“第一宅”的蔡氏民居,坐落在村里的一颗百年古树旁,外观形似城堡,坐东南,向西北。院墙上有了斑驳痕迹和苔藓,但高墙深巷和宅院里雕梁画栋,会让人感到昔日的荣华。
看护宅子的人打开铜制大锁,推开红漆大门,走进天井里。宅子为青砖大瓦加钢筋水泥结构,由两进堂屋、两侧两层横屋以及前后庭围墙环抱而成。 共有五座楼梯,楼上楼下大小五十多个房间,八十多扇门、大小窗户一百零四个,竟然有布局蛮现代的厨房和卫生间。
上下大屋的屋檐融合了中原、南洋甚至罗马建筑的特征,既有中国古钱币、古代宫灯雕塑,也有西式立体花盘。屋顶既保留海南民居的屋脊翘头,又有西式的方、圆、弧等浮雕图案。二楼的护栏和楼顶上的房顶、横梁上的红漆涂料仍清晰可见。
高达八米的厅堂上部供奉祖先牌位的传统密闭式“公阁”“济阳堂”。 “公阁”建得很高,烧香祭祖要用专用的梯子上下。厅堂两旁的墙壁上挂有蔡氏一代代亲人的照片,照片上蔡氏先辈西装革履,儿孙满堂。
据介绍,这座深宅大院由一九一一年旅居印尼的华侨蔡家森回乡所建。像很多海南“番客”一样,发了财的蔡家森兄弟雇了脚夫,挑回几十担光洋盖祖屋。 留客村的一些老者还记得当年的情景:帮蔡家起屋餐餐都有“干饭”吃。
一九三九年日寇侵略琼岛,蔡家三兄弟撤回印尼。蔡氏不愿离开故土的母亲去世后,大宅就一直空着。直到一九八七年,蔡家人才从印尼归来,到“公阁”拜祭逝去的亲人。
记者参观时,恰逢蔡氏的第五代孙前来上香。他说,“现在家人大多在外侨居,自己也常往来于印尼间做点小生意。大宅由村里乡亲帮着照看。”
如今,蔡氏民居是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常有有人前来参观。
蔡氏民居并非留客村唯一的大侨宅,记者在村里还走进了三进院落组成的卢氏家宅,并巧遇印尼归侨郭安娘一家人。
“大娘年轻时好美”,记者看着墙上的老照片赞道。“不比当年啦。”七十六岁的郭安娘身量娇小,谈笑间仍透着书卷气,“和香港、印尼的兄弟姐妹们通电话,我还是讲印尼话!
出生在美洲郭,是五十年代回国参加建设的爱国华侨,在北京的华侨补校读书,遇到了琼海籍的卢先生,便跟着回乡落户生了四子。郭安娘说, 每逢南洋客人回乡,都会做椰香饼、九层糕等东南亚小吃招待客人,还会端上咖哩饭、咖哩鸡。
村里人说,“番客”们带回的语言习惯现在依然可见。村里的阿婆称水桶为“水听(Tin)”,去市场则称去“马察”(Market)等。如是哪家华侨寄钱回乡,别人会通知说:“你家‘新洲’(新加坡)客又寄‘叻纸’(新币)回来了,快去邮局领啦!”
据介绍,留客村的“去番” (到东南亚谋生)潮始于清末民初,近百年来,“番客”们回了又走,走了又回。如今,留客村全村包括华侨在内共有一百六十余户,一千五百余人,其中仍有一千余人旅居印尼、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及港澳。 (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