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最初倡导绿色出行理念的使命比起来,今后一段时间“无车日”的意义更在于,督促相关部门正视城市交通治理的复杂性,拿出更科学的、周密的城市交通规划,而不能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9月22日,今年的“无车日”在北京有点冷。正赶上机动车单双号解禁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下班高峰主要路段拥堵状况几乎回到限行前。一些环保组织呼吁的“低碳出行·健康骑车”即尽可能选择骑车、乘公交地铁或拼车出行,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蓝天白云下,顺畅便利的出行,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是不是可能?有人担心,汽车消费到了“点刹”时刻。更多的人则对“轿车进家庭”的大趋势满怀乐观。连日来媒体在后奥运时期北京交通何去何从的讨论中,“大考”、“攻坚”等字眼透出几分凝重。
正如“2008年中国城市无车日”主题“人性化街道”所传递的信息,扩大汽车的道路空间并不能解决现在交通所面临的难题。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要统筹考虑交通发展模式、道路交通功能、出行效率、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和交通文明。一句话,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能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应该是我们审视城市交通治理的基点。
其实,在奥运限行措施是否延续的争论中,有车族、无车族、专家、官员等纷纷发言。争议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大城市交通管理是门复杂学问。是限是疏?如何限如何疏?不是谁拍脑袋决定的事,还是得用实实在在的研究说话。摆出数字,汲取正反面的经验与教训,权衡利弊,治理措施才会更有实效,才能赢得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以重大活动期间的限行为例,机动车中有公车、私车,限谁更有效?限行的力度如何控制?奥运会之前,媒体信息披露及时全面,对公车限行“更狠”的措施受到公众欢迎,限行效果与预期目标也大体吻合。
还有,专家拿出数字说,北京机动车中10%的黄标车对污染的贡献率达50%,所以,限黄标车是重点,这一主张自然顺理成章。接下来的问题是,治理黄标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限”字了得,它关系到不少行业企业的生产及百姓生活,限其的成本会多大?专家也得拿出个说法,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信服。
要治堵,发展公共交通是关键,尤其是轨道公交,这一点,近来已明显从专家的呼吁落实为政府决策。一些城市,削减自行车道、人行道的道路设计被逐步纠正。接下来更详细的账怎么个算法,比如,每增加10公里的轨道交通能提高多少公交出行比率?能使路面机动车时速提高几成?其在多大程度上缓解空气污染?还有,轨道交通与非轨道交通各占多少比例合适?轨道交通中地铁与城铁又分别适合什么样的城市环境?这些数字和分析都是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中必须直面的。
以实实在在的数字和分析说话,城市交通规划才能更有科学性,才会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公众也才会心里有数,才可能督促、监督政府的公共决策切实保障公交优先的投入及管理。
全国范围的“无车日”进入第二个年头,上百个城市加盟。与最初倡导绿色出行理念的使命比起来,今后一段时间“无车日”的意义更在于,督促相关部门正视城市交通治理的复杂性,拿出更科学的、周密的城市交通规划,而不能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本报评论员刘文宁)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