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已至第18日。截至目前,遇难人数达到68109人,倒塌和损毁的房屋1500万间。救援仍在继续,但重建也已被摆放到突出位置。自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中央财政将安排700亿元用于灾后重建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将收集这次地震中倒塌的重要公共建筑的建筑资料,从这次地震灾害中总结经验,为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教育部在日前下发的“关于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中提出,将提高现有标准,使学校房屋成为最牢固、最安全的建筑。四川省建设厅负责人则表示,灾区永久性住房将充分考虑抗震。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文,要求依法严惩危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种犯罪活动,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并不是流泪之后就必然获得坚强,既使是废墟瓦砾收尽,大地疮痍抚平,我们的心理可能依然会停留于灾难的现场,悱恻不去,抑郁难遣。因此,灾后重建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在灾区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扫灾难的遗留,使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使超过500万人口的灾民居有其屋,也同时意味着要在我们内心重新建立起一种可以远离一切天灾人祸的能力与信心,让所有地震“震”出来的教训和血泪凝结成的警示,成为灾区重建的重要依据。而收集这次地震中倒塌的重要公共建筑的资料,不应只是重建的依据,亦应是灾后重建更有力的司法保障,对于经过大震灾的民众而言,是更好的心灵重建的方式。
如果说,灾难是以对既有规则与秩序的破坏来实现的,那么,重建必须以对规则与秩序的重塑与修复来开始。我们也许可以欺骗善良的眼睛,收买权力,以一种见不得阳光的潜规则骗过人性与法律应有的“明规则”,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欺骗或收买灾难,也永远无法在自然灾害的规则中蒙混过关。提高学校的安全标准,“让学校成为更坚固的地方”,这固然很好,可与此同时,所有包括医院、机关、公共设施以及民屋在内的建筑物,也都应成为在灾难来临之时生命可托庇之处。因此,灾后重建,需要将我们防范灾难的标准,以及对于生命的呵护与珍重,焊接每一块砖瓦,砌入每一栋建筑。
我们必然因此重新坚实我们的内心,获得一种能够面对灾难的自信。而所有这一切,不仅要得到来自基础的法治与监理的保障,更需要有对于生命与责任的基本道德律的承诺。
灾难之中,并不是所有的毁灭都可以看得见。因此在废墟之上,必定要有一种秩序与规则重新奠定,要有一种文明与价值生长。民胞物与,不弃不离。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制度的表达与理念的坚定。小到一间房,大到一栋楼,要想历经岁月风雨砥砺而百年不倒,其“建筑资料”岂止是砖头、钢筋、水泥这些物化的材料?怎样的生命意识,怎样的安全意识,怎样的责任意识,无不成为与之息息相关的数据与依据。无此,我们永远不可能无愧于历史与文明的检验。(晨报特约评论员杨耕身)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