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着眼于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就不该满足于市长代替公众的“怒斥”。鉴于榆林在财政增收与城乡居民增收上极不协调已是事实,在即将召开的当地“两会”上,会有人大代表公开“怒斥”市长吗?如果有,李市长在面对民意代表的“怒斥”时又将作何回应呢?
陕西榆林富了,老百姓却很穷。在10日榆林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座谈会上,一名财政局副局长一上来就讲套话,还一问三不知。市长李金柱直斥:“我不需要你讲大道理,要务实!一问三不知,老百姓白养活了你!”(1月12日《华商报》)
以百姓之名站在市长之位公开怒斥下属官员,这样的个性展示无疑得到了颇多民众的认同,从网上的回应来看,称之“大快人心”亦不为过。然而让公众大呼“痛快”的背后,也许正源于被“百姓白养活”的官员虽不止被斥责者一人,但普通公众却缺乏怒斥这些庸官的途径和管道。
中国虽不乏个性化官员,但公开场合的个性化展示还很稀缺。常见的是,有些官员以政治正确的宏大叙事,来掩盖工作中的问题。比这种“逢会作戏”的务虚之风更恶劣的,还有“弄虚作假”。曾有民谣云:乡骗镇,镇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这些流传甚广的段子虽不乏艺术再创作,却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可视为一些基层行政机关“务虚”和“弄假”之风的写照。
公众以民谣批评官员和官员怒斥下属,指向的都是行政之弊。只不过,公众是基于制度内的表达不畅,不得已而借助于民谣、段子等口头文学来传播意见。官员却是在行政管理体制中有具体解决规程的前提之下,以其个性的方式(怒斥)来行使内部管理。如果我们能跳出行政管理,而从外部进行观察,就能发现隐藏在市长怒斥背后的民生问题,其实并非“务虚”的财政局副局长所能承担。
据媒体披露,去年榆林市的GDP达到63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但截至去年年底,陕西榆林市仍有贫困人口50.2万人,其中仍有13.8万人未能解决温饱问题。以公众的视角来看,造成榆林财政超收与民众脱贫严重不协调的,正是榆林当地政府———而首当其冲的责任人,当然不是财政局副局长。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并非独有榆林。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增收缓慢、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等深层次矛盾,在很多地方都成了经济发展迅猛的伴生物。从直接原因上分析,这些社会问题与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职能部门职责不清晰、公共财政体系不健全密切相关。究其根源,还在于作为地方权力机关的人大没有有效发挥其职能,而公众又缺乏监督行政权的制度化管道。
以财政分配制度为例,本应在人大审议预算案时,就充分体现出对民生的倾斜和对行政经费的严格控制。财政局作为行政机关的内设部门,只有忠实执行人大决议的职责,而并无决定财政预算和财政分配的大权。如若财政局官员违背预算案和人大决定的其他财政分配方案,理应由人大官员和人大代表来“直斥”这种违法行径,并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如果我们能更多的着眼于这宗“怒斥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我们就不应该满足于市长代替公众的“怒斥”。
鉴于榆林在财政增收与城乡居民增收上极不协调已是事实,在即将召开的当地“两会”上,会有人大代表公开“怒斥”市长吗?如果有,李市长在面对民意代表的“怒斥”时又将作何回应呢?
□王琳(海南大学 副教授)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