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邓小夏
当年边境的硝烟未散,双方边民就已在边境山坳口自发形成互市点,把雷场变成了贸易场
从广西南宁的吴墟机场进入通往中越边境凭祥的南友高速,随着凭祥的渐行渐近,周围的景观也变化起来,平缓起伏的丘陵仿佛吸足了养料一般,渐渐长成了石笋般的喀斯特群山,齐整的良田变得稀少凌乱,惟有那喜欢单打独斗的木棉树依旧以永恒的姿态挺立在阳光下,迎接远到的来客。
凭祥在群山环抱之中,是一座全方位均能看得到山景的小城市,与越南三省十县相连,市区离中越边界最近的距离只有3公里。走在市区的大街小巷,最为惹眼的是中越文字对照的商品广告和售卖越南商品的小商店。尤其当那些口嚼槟榔、头戴胡志明帽、面庞黝黑与当地壮族人无异的越南人迎面走来时,不禁让人怀疑是否到了越南境内。
吃罢午饭便赶往离市区18公里外的友谊关,它是边陲小城的重中之重。友谊关历史上叫镇南关,在汉朝这里就已经设关,它与山海关、居雍关等齐名,是九大名关之中目前惟一的国际关口。早在中国与越南有宗藩关系的时代,越南贡使进入中国皆取道镇南关入境。60年代为了纪念两国在抗美援越中建立起的战斗友谊,改名为友谊关。
来访的车一律在距离关口百米的地方停下,行人均要步行前往关口。远远望去,友谊关坐落在高耸峭拔的左弼、右辅两座山坳谷间的最高点上,关楼两侧带有高大的堞墙向东西延伸,联结两边山麓,在关楼上能清楚看到对面越南同登镇内的圆型边检站。关上南面是清朝古炮台,炮台对着下面的山谷,一条公路贯穿关口直达越南境内。从关口到越南首都河内不到200公里车程。
关楼在历次战争中曾两次被毁,后来按原貌重建。整座关楼由底座和回廊式楼阁两部分组成,公路从隧道形单拱城门通过,拱门上方“友谊关”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陈毅元帅的墨迹。这个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上个世纪50年代的抗法援越、60年代的抗美援越和20年前的两国交恶的那段历史,如今只有城墙上的炮弹痕向来者静静诉说着它的硝烟往事。
老关楼边上新建了现代风格的新关楼,新老关楼相连并用,在老关楼下逗留的多是内地的游人,从新关楼里出来的多是越南方向过来的各国友人,从外表上看,多为东南亚一带的商旅人士。气氛祥和平静,让人感觉这条曾经中越历史上最敏感地带的穿越之路,已是中国通往越南及东盟各国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
离友谊关不远处,是兴隆热闹的蒲寨边贸市场,用当地话叫边民互市,在老乡的指引下我们很快便找到了去往蒲寨边贸市场的路。
70年代末,中越两国边境那场持续了一个月的冲突带来的后果是,上万枚各式地雷被埋设在友谊关地区方圆3公里的范围内。当年边境的硝烟未散,双方的边民就已在边境山坳口自发形成互市点,把雷场变成了贸易场。听老乡讲,不少胆子大的村民挑着货物来往边境买卖赚了不少钱,但因误踩地雷而丧命致残的也不计其数。后来当地政府为了发展边贸大规模排雷,动用了几十吨炸药,老乡说友谊关海关的窗户前几年排雷时都被震破了。直到今年7月初,友谊关地区的最后一枚地雷才被排除。
蒲寨现已由昔日10户人家的小山村变成了兴旺的边贸市场。这里与越南凉山省辖下的村镇山水相连。市场里成百上千家拉闸门式的商铺在马路两边延伸,一眼望不到头。经由蒲寨过关到我方的越南车辆川流如长龙见头不见尾。检查站前,许多越南妇女头戴标志性的尖顶斗笠,挑着担子来回地运送货物。最独特的情景是双方大货车交尾对接货物的场面。在市场里走了一阵,在一家越南籍华人开的店里,买了几样越南红木制品,年轻的男店主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粤语,而且也会说当地人的壮话。店主家族世代经营红木家具,边贸开始后生意就越做越大。做生意的以双方边民为主,边贸不需经过海关,税费低。边民的贸易规模大小不一,小至越南妇女自制的越南糕点、自家种植的西瓜,大至中国出口到越南的钢材、机械产品,越南向中国出口的红木家具、橡胶等,只要每次交易不超过人民币6000元就可以。本钱少的边民就做起了倒卖边民证的生意。店主说边民并没有国境的概念,通婚、通商是很平常的事,两国边民可凭边民证自由出入,现在许多越南边民都以祖上有中国血统为荣。 在蒲寨,中、法、越三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楼房随处可见。在踱步就可穿越国界的条条小巷上,家家户户都在窗户上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成了小镇最独特的街景。
如何到达:从凭祥到友谊关没有固定的班车,需包车前往,往返40~60元左右。从友谊关到蒲寨5公里,可搭“摩的”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