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观察:直面攻坚命题 建民生新坐标
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图为会后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上留影。中新社发 廖攀 摄
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电 题:直面攻坚命题 中共建民生新坐标
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中共十八大14日在北京闭幕,一如此前各界预期,在这场历时7天的会议中,民生再次成为执政党的关注焦点,“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中共十八大给出的郑重承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共的执政思路对准民生问题持续调焦。过去十年,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比率超过9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9亿、人均期望寿命达73岁、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目标已实现近半……一连串数字奏响了“改善民生”的时代强音。
有中共党内人士认为,民生犹如一杆秤,从中可以掂量出民众在执政党心中的分量与地位。实际上,民生工作的成效,更是衡量执政党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的重要标准。
立足于既有成果,结合民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十八大报告对改善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事实上,民生问题的背后正映射了当前中国改革的攻坚领域。正如李克强2012年初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加大民生投入,本身就是结构调整,是转方式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推向深入,改善民生已成为推进改革攻坚克难的切实抓手,在中共十八大的重要节点上,新的民生课题为深化改革建立起新的坐标。
同时,民生的改善关乎社会稳定。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呈集中多发态势,如不合理有效加以解决,便可能引发社会;。近期由环境问题引发的多起群体性事件也凸显了民生的诉求更新更高。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未来的民生任务和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鉴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艰巨。中央强调,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按照十八大部署,中共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可以预见,在新的坐标上,秉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中共会将民生工作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兑现其“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历史承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