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4日电 美国《侨报》9月4日发表时事评论文章说,张丹红做了什么被噤声?“德国之声”不肯讲,只说在调查。但它讲明了一点,就是“某些表述同德国媒体所奉承的主导理念不相符合”。这不可避免地使人联想到意识形态领域,向来标榜“自由”的西方新闻媒体仍在搞双重标准。如此看来,中国的新闻媒体必须牢牢把握话语权,在提高新闻作品质量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向西方读者提供客观真实的新闻,以自己的专业和真诚赢得读者和观众。
文章摘录如下:
“德国之声”电台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因“为中国说好话太多”而被停职一事,在中国激起的波澜至今仍未平息。
在前日的中国外交部新闻会上,记者就此“无关问题”直接提问,这在外交部新闻会上实属少见。8月2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发表一份声明,除了澄清张丹红仍在继续工作外,还特别重申“张丹红过去以其众多报道,在德国的新闻媒体内外,都证明了其专业能力”。之所以被解职,是因为“在一次节目中,她的一些表述同德国媒体所奉承的主导理念不相符合。德国媒体主导理念中包括宣扬民主、自由和人权”。
这是一份自相矛盾的声明——仍在继续工作,又怎么会被解职?撇开这一事件所隐含的价值观念不谈,单从技术操作层面看,西方新闻媒体的自我审查毫不手软。当新闻从业者发表了背离本媒体价值观念的言论后,他们毫不客气地将其调离,以此来捍卫立场。
世界各国新闻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的事先审查制度,越来越多地通过间接方式植入媒体之中。新闻媒体可以自由选择报道题材,但其负责人必然受制于投资者;从业者可以充分表达观点,但其观点必须服从于“主导理念”。否则,他们都会失去话语权。千万不要以为西方国家的新闻完全自由没有审查,恰恰相反,它们以市场为手段,通过直接、间接的方式影响或干预媒体的运作,甚至从业者的价值判断。
在巨大的社会政治和市场压力下,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在逐渐强化自我审查机制,试图以此来迎合投资者或背后“政治老板”。这种自我审查可能来自“政治正确”——尽可能满足投资者的政治趣味;也可能是来自媒体错误的思维定势——固有的价值偏见,以迎合读者的需求。所以,当言论自由遭遇“政治正确”时,“政治正确”被放在优先位置;当真实客观与价值取向发生矛盾时,价值取向被放在突出位置。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西方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不惜违背真实客观原则,移花接木,混淆视听了。
自从新闻媒体出现以来,自我审查机制就始终存在。一些媒体研究者希望引入新闻市场概念,建立自由竞争的新闻市场秩序,从而克服自我审查所产生的信息偏差。另有学者认为,建立自由广泛的观点市场,可以避免某些群体或利益阶层的声音被屏蔽。现在看来,新闻媒体与其他市场主体是如此不同,即使有了新闻市场,也未必能实现新闻价值自由竞争,媒体同样不可避免地被部分人垄断,少数人的价值观也会变成“主导理念”。
再来看张丹红事件,张丹红做了什么被噤声?德国之声不肯讲,只说在调查。但它讲明了一点,就是“某些表述同德国媒体所奉承的主导理念不相符合”。这不可避免地使人联想到意识形态领域,向来标榜“自由”的西方新闻媒体仍在搞双重标准,在对待科索沃、南奥塞梯、干扰奥运的活动时,无不如此。
如此看来,中国的新闻媒体必须牢牢把握话语权,在提高新闻作品质量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向西方读者提供客观真实的新闻,以自己的专业和真诚赢得读者和观众。 (乔新生)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