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3日电 香港《文汇报》7月23日发表评论文章《谁让东北亚成亚洲的“牙齿”?》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称巴尔干半岛为欧洲“柔软的下腹部”。那么,东北亚又该是亚洲的什么部位?想来想去,恐怕只有用“锋利的牙齿”来形容最合适。东北亚挥之不去的地区张力,也恰如人的上下颌之间,除非不动嘴,否则必有磕碰。这种地区张力,相比于南亚印巴之间、西亚两伊与阿以之间,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章摘录如下:
近来,东北亚局势那种让人喜忧参半,或曰亦喜亦悲,甚或无喜无悲的独有复杂性,再度显露无遗。这边厢台海局势大幅缓和、中日关系持续回暖,那边厢台湾当局同日本发生钓鱼岛冲突;这边厢美朝关系逐步松动、半岛无核化进程稳步前行,那边厢朝鲜、日本又开始隔空对骂;这边厢俄罗斯归还中国部分领土,那边厢俄日之间就北方四岛问题继续胶着,甚至出现新的强硬动作;这边厢中韩之间因奥运圣火传递引发的民族风波刚刚平息,那边厢朝鲜射杀韩国游客事件突发;这边厢中日刚刚就久拖难决的东海问题达成妥协,那边厢韩日独岛问题再度升温,导致韩日关系剑拔弩张,朝鲜还毫不犹豫地加入争议漩涡……
再回想稍早时候,在2006年10月朝鲜核试验之前,半岛局势稍稍和缓的几年里,中韩却和日本因为历史问题长期僵持,台湾海峡两岸局势也是每况愈下、阴云密布。从那之后的2年里,各方都为这种高危局势所驱使而走到一起,人们原本以为随着这一危局的解决,特别是台海局势也大为缓和,东北亚局势将整体为之改观时,如今又出现新的不和谐甚至紧张声音。
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中国俗语来形容东北亚局势,可谓再恰当不过了。同时,东北亚挥之不去的地区张力,也恰如人的上下颌之间,除非不动嘴,否则必有磕碰。这种地区张力,相比于南亚印巴之间、西亚两伊与阿以之间,恐怕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
对于东北亚地缘张力的成因,许多国际问题专家都曾深入探讨过,答案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因素,东亚各力量主体历史上的恩怨情仇,特别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峙较量遗留下诸多难题;二是民族心理因素,各自力量或此消彼长,或同步崛起,以及相互碰撞而导致的民族主义;三是美国因素,作为世界霸主,美国为维护其东亚利益而开展的纵横捭阖,也是东亚地缘张力之源。
其实,民族主义因素主要是历史因素特别是冷战的衍生物,而美国更是冷战的一方领头雁,因此,无论从历史上追溯,还是从现实力量去分析,东北亚地区张力的根源性力量都只能是美国——包括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崛起和对世界格局的改变,20世纪争夺并稳获世界霸权,20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对新兴力量的防范、利用与遏制。
许多分析者经常强调美国对东北亚力量均势形成及其局势稳定的独特作用,认为没有美国就没有东北亚和平稳定,美国离开的巨大力量真空是任何其他力量,包括中国都无法填补的。殊不知,作为整个亚洲“上下颌”的东北亚,其中的哪一颗牙齿上面没有美国因素的渗入?我们只看到美国对东北亚的深度介入和势力盘踞是该地区地缘张力之果,反过来说,美国的侵入难道不是这一地区地缘张力的核心原因吗?
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人们可以说美国对东北亚的介入甚至主宰,都是源于两大意识形态的对抗和两大阵营的冷战。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国在东北亚的存在,对于形成台海之间、朝鲜韩国之间、中日韩俄之间乃至各力量主体与东盟之间的相对力量均衡,的确起到了重要的杠杆作用,从而使得东北亚虽是亚洲“锋利的牙齿”,却并未恶化成亚洲乃至世界的火药桶甚或战争策源地。
但是,这种因冷战甚或世界格局大变动而来的美国介入,在冷战结束,特别是世界格局再次处于大变动前夜的大背景下,是否仍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而应该继续下去呢?一个危重病人的确需要镇定剂或者麻醉药物来渡过难关,但难关已过,病情早已发生根本变化之时,我们还能继续施以镇定剂、麻醉药吗?
对新冷战宣扬者们来说,苏联和传统社会主义虽然已成为历史,但中俄等新兴力量仍代表了和美国敌对的意识形态一端,即“威权主义”阵营。列入这一阵营的,甚至包括美国的朋友如沙特、新加坡等。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外交高参、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档研究员罗伯特.卡冈即是这一观点的拥趸。对他们而言,放弃东北亚无异于放弃“美国梦”。
但是,一旦没有美国,东北亚或许并不如人们想像中那么恐怖,至少这一地区地缘张力的核心根源将随之消散,价值观和经济利益两大因素对各主体的集成力量,或许远远超乎人们想像。
对东北亚各方,乃至整个亚洲而言,一个没有美国的东北亚真的不可想像么?(张智新)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