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起跑点,堂堂大学教授李先生竟然也会头脑发热地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肯花钱就可以改变孩子的高考录取结果——当然,骗局总归是骗局,李教授的22万元终究打了水漂,历经2年也未能悉数追回。昨天,专程从黑龙江来沪讨债的李教授致电本报,以自己的教训提醒正值中高考录取期的考生和家长切勿重蹈覆辙。
2006年夏天,李教授朋友的孩子考取了辽宁的一所大学,这所高校属于第二批录取的本科院校。之后,李教授通过另一个朋友认识了一名插队知青范某,此人自称回沪后已经位居上海某局副局长,还吹嘘认识同济大学的负责人和一个神通广大的记者孙某,只要李教授的朋友肯出钱,就能把考生转到属于“一本”的同济大学珠宝专业。这正是孩子一家向往的名校和专业,闻听此言,他们一时之间冲昏头脑轻信了范某的话,由李教授经办,将22万元现金汇入范某的银行账户,委托他上下打点。
很快就到了辽宁这所大学的报到截止日期9月18日,在范某的蒙骗下,李教授和朋友一家还天真地以为,孩子能插班进入同济读书,于是,放弃了历经辛苦才得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期待着能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像范某说的那样,来到同济大学参加期终考试。
直到寒假开始,他们才终于死心,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向范某讨钱。但是,此时的范某再也不像当初拍胸脯打包票时那么爽快了,他不断以各种理由拖延,几个月后才退回了5万元。由于朋友的家庭条件不如自己,讲义气的李教授承担起责任,拿出自己的积蓄,凑足22万元,归还朋友,转而再由自己向范某讨债。几年来,李教授数次来沪,范某和孙某互相推脱,范某甚至伪造了一张同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企图蒙混过关。昨天,李教授去孙某家讨债,竟还被抓破了胸口。并且,他调查得知,范某和孙某的身份纯属杜撰。 (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