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作他用如今不再
据年长一些的家长回忆,他们小时候放学后和寒暑假都乐意到家门口由街道或里委办的“少年之家”去玩,那时的“少年之家”规模虽不大,但内容却很丰富。里面的专职老师也都很尽心尽职,举办诸如航模、民乐、摄影、剪纸、绣花及书法绘画之类的兴趣小组,很受学生欢迎。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后不久,本市出现入学高峰,一些“少年之家”被教育部门改为民办小学。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产权属街道的“少年之家”也先后被移作他用。如今,本市的“少年之家”几乎所剩无几了。
重起炉灶迫在眉睫
去年,自从市教委下令,所有小学下午3时后办的晚托班不准收费后,大部分小学开始停办晚托班。孩子放学后到哪里去呢?据了解,60%有老人的家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接孩子,回家后便开
始做作业;20%父母是双职工的,便由钟点工接孩子回家,回家后也是做功课;剩下20%无人接送的孩子自己回家,一部分自觉做功课,一部分到处闲逛或到电子游戏机房消磨时光。
孩子放学放假回家这一段时间安排是家长的任务和责任。但目前大部分家庭的家长都有工作,不可能提前下班安排孩子活动。那么,作为社区组织的街道,便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自己辖区内的中小学生,让社区居民无后顾之忧安心工作,让孩子健康成长。
为此,不少家长建议,可否由区政府牵头,充分利用各街道社区文化中心的资源,设立社区少年之家,以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立足社区多方合作
据了解,去年全市新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个,总量已达100个。而且文化活动中心规模、设施和管理今非昔比,如虹口区曲阳社区文化中心达6000平方米,大大超过以往的区级文化馆,最小的建筑面积也有2000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不但有宽敞的乒乓房、图书馆,而且还有设施齐全的小剧场、多功能厅、展览厅及电脑房、练功房等。然而,平时去活动的大多是成年人,几乎看不见中小学生的影子。
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少年之家”,既可提高中心的使用率,又可丰富孩子课余生活,免去家长心头的烦恼。业内人士认为,“少年之家”的设立应由区政府牵头,街道、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各区少年宫或青少年活动中心也应派出骨干教师分别与“少年之家”结对挂钩,全面关心指导“少年之家”的活动。此外,少年之家还可聘请组织一支由热心青少年工作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及社会热心人士组成的义工队伍,协助开展活动。
“少年之家”的建立应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关心民生的一件实事。它的建立既能解除家长为孩子放学后和寒暑假无处去的担忧和烦恼,又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添砖加瓦。(作者:王伟如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