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因为家庭不幸等种种原因而失学、流浪,走上违法道路。这里有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以崇高的胸怀,让孩子们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这里,就是北京市未成年人劳动教养管理所,一所特殊的学校。
让孩子们重回课堂
“看,我的文章登在‘报纸’上了,我会写文章了”。尽管那是一份所里自办的报纸,未成年劳教人员小崔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民警。16岁的小崔,因盗窃被劳动教养,他从小在外流浪,连名字都不会写。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民警的不懈努力下,学会识字写文章了。
未成年劳教人员大多曾经厌学、弃学,由于愚昧而违法。2004年6月未成年劳教所成立初期,就提出了“教知识”与“教做人”并重的教育原则,决定推行全日制课堂化教学,让这些失学少年重新回到课堂。在上级支持下,十多名曾经在学校任教的老师被调入劳教所,组成了优秀的教师队伍。参照学校教育的模式,劳教所建立教学楼,设置了教室、电脑室、图书室,引进了多媒体电化器材、远程网络教学设施;垢恳幻闯赡昀徒倘嗽迸浞⒘耸榘臀木,使他们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感受充满朝气的校园氛围。
除按要求开设法律常识、思想道德等课程外,劳教所根据未成年劳教人员年龄小、认知能力差、不爱学习的特点,开设了兴趣语文、青春健康、生活英语、厨艺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特色课程,并自编了《兴趣语文》、《青春健康》、《感悟人生》等6本教材。为激发劳教人员对知识的渴望,老师们把启发式教学理念引进了课堂,在劳教人员中建立了朗诵、写作、绘画、文艺、习艺等兴趣小组。像小崔这样的文盲,老师们更是悉心照顾,从拼音、笔划等基础开始教起,一点一滴耐心的讲授。重新回到课堂,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开始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为了提高未成年劳教人员的社会生存能力,劳教所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设立了所内职业技术培训站,与社会学校联合办学,开设计算机录入、种植养殖等课程,共有300多名劳教人员先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了蔬菜、农作物种植等技术。劳教所还设立爱心指导站,在劳教人员回归社会之际开展现场就业指导和咨询活动,使劳教人员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能。
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劳教所还辅以多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课余时间,组织劳教人员读书看报、打牌下棋、收看电视新闻和优秀影视作品。劳教所还经?刮囊栈嵫荨⒏璩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文体活动,丰富劳教人员的生活。为使教育和社会接轨,劳教所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社会有关部门、人士来所开展帮教活动,传递全社会的关心和关爱。成立牵手家长学校,加强和家属的沟通联系,共同做好教育挽救工作。同时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建立所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观野生动物园、逛京城、光荣院学雷锋等活动,开展所外道德实践活动,使劳教人员接触社会、感受关爱、反省自身。
几年来,劳教所还和民盟北京市委以及多所大专院校合作,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对所内劳教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劳教人员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另一方面积极服务社会,为社会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目前,已有5000余名中小学生和部队官兵来所参观交流。
让孩子们学习做人
“是你们救了我的孩子,半年时间他好象一下长大了,懂事了”,劳教人员张某的父母拉着民警的手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耙郧埃夂⒆诱煸谕饷嫒鞘律,几乎不和我们说话,甚至连爸妈都不叫,我们根本管不了。自从进了劳教所,这孩子变了,他主动给我们写信,告诉他在这里的生活,还让我们保重身体,让我们原谅他。是你们教会他做人的道理,真谢谢你们了”!
未成年劳教人员中有许多人长年流浪在外,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惯。他们自由散漫、好逸恶劳,进而打架、盗窃,严重违法。面对这样一群年龄不大却放荡不羁的孩子,首先就要让他们学会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劳教所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从学习、生活的细节逐步矫正劳教人员身上的不良习惯,增强他们的文明修养。在管理上,劳教所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严格按照司法部制定的《劳教人员日常生活规范》和《劳教人员行为规范》的要求,从一点一滴抓起,起床、洗漱、上课、吃饭、就寝等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每天要进行队列训练,培养集体意识、守纪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同时,针对他们认知能力不强的情况,编写《劳教人员行为规范养成手册》,配以图片和说明,方便劳教人员学习掌握。军营化的生活方式,使劳教人员自由散漫的行为方式得到了纠正,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强化行为规范养成的同时,劳教所侧重于思想道德教育,以改变劳教人员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教会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开设思想道德等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未成年劳教人员理解能力有限的情况,采取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图片展览、情景模拟、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劳教人员认识善恶美丑,注重因人施教,加强个别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劳教所还运用心理手段,设立心理咨询室、心语信箱,开展心理咨询、个案分析和个案矫治,成立心理康复训练班,开展心理辅导,解决劳教人员思想和心理问题,增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等观念也得到了纠正,劳教人员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了,学会文明礼貌,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让孩子们感受亲情
环境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温馨的环境使人感到愉悦和舒畅。为使劳教人员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劳教所精心绿化美化所区环境,在环境布置上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成长的特点,融入浓厚的文化教育气息。宿舍的走廊上张贴着名言警句,挂着孩子们和民警生活中的大幅照片;宿舍内窗台和学习桌上摆放着花盆和鱼缸,桌上还放着家人的照片和自己制作的小工艺品;图书室、活动大厅等都被布置的十分别致,板报、学习栏、照片和一些手工品穿插其中,充分体现了民警的良苦用心,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未成年劳教人员大多数家庭不健全,缺乏亲情关怀,他们更需要关心和亲情,情感需要比成年人更加强烈。民警在管理教育工作中融入情感因素,用自己的爱心、耐心、诚心去关怀和帮助劳教人员,阐释“像父母、像医生、像老师”的教育挽救原则,让劳教人员感到温暖。未成年劳教人员违反纪律或者犯了错误,民警没有一味的严厉批评,而是耐心的讲道理;劳教人员过生日了,民警会买来蛋糕,和他们一起过生日,并送上生日祝福;劳教人员心里有问题,思想有矛盾,民警总是及时找他们谈话,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为了让劳教人员感受亲情,劳教所还专门为大队配备女民警,担当妈妈的角色,关心未成年劳教人员的成长。民警柴国红将未成年劳教人员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细心的照顾着他们,哪个衣服破了,她都会及时给缝上;哪个想家了,她都会留下来陪他谈心,聊天;哪个生病了,她都会问长问短,给他们端水喂药,未成年劳教人员都亲切的称她为妈妈、阿姨。浓浓的亲情,不仅让这些未成年人感到了温暖,也学会了去关心别人,在和谐班组建设中许多人被评为优秀学员。
未成年劳教人员小王在解教当天,走出劳教所大门的时候,眼含热泪对管教他的女民警柴国红说,“阿姨,我能再叫您一声妈妈吗?在这里,是您给了我最大的帮助,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让我感到好久没有过的温暖,让我重新树立了信心,今后,我一定会好好生活,不辜负您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在劳教所,女民警普遍被未成年劳教人员称为“阿姨”或者“妈妈”。
几年来,劳教所党委带领全体民警职工经过不懈的努力,保持了场所的持续安全稳定,未成年劳教人员的教育挽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劳教所被北京市委政法委授予首都政法系统“‘迎奥运、强素质、树形象’活动示范单位”,授予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标兵”光荣称号,授予司法部现代化文明劳教所光荣称号。所党委表示,将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起点,更严的要求,不断提高未成年劳教人员的教育挽救质量,为确保首都的安全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出积极的贡献。(文/毕艳 张晓东 图/范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