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深情地谈到元代画家黄公望画的《富春山居图》,几百年来辗转流传,现在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他希望两半幅画能合成一整幅画。
《富春山居图》合璧会有期
温总理提到的这幅传世名画,由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在79岁时创作,全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用墨淡雅,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融众家之长 与造化争神
黄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声望最高。他的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并受到赵孟頫的熏陶,融众家之长为一体。他又“卧青山,望白云”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更加深了对山水的深刻理解。最初,黄公望结茅于杭州郊外赤山筲箕泉,后往虞山,“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雾之气韵,得之于心而行于画。”晚年的黄公望来到富春江,定居下来。这里有六朝文人吴均赞美的“奇山异水,天下杜绝”的迷人景致。黄公望终日沉浸其中,眼前景、胸中笔,彼此交汇通融,解之切,感之深。诚如明人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所记:“陈郡丞尝谓余言:‘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攧中坐,意态忽忽,人不可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妫〈舜蟪罩,所以沉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哉!”《富春山居图》是其最为后世瞻仰的伟大作品。
为了最完美的艺术境界,黄公望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历经三四年,在82岁完成这幅作品。原作为6张纸连成的画卷,高尺余,长约二丈。作品描写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画面上山峦起伏,丘壑连绵,逶迤变化,不可端倪;树木亭台,村台小桥,渔舟人物等,错落穿插,安排有致,甚得平淡天真之趣。观画者邹之麟在题跋中写道:“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黄公望专意于山水画,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境界高旷,把董、巨一派山水画推向了画坛主流地位。他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家大力推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九珠峰翠图》等。
神品传世路 曲折复坎坷
《富春山居图》问世后,被人视为神品。此画是黄公望为谢无用道士所作,画卷上黄氏题跋云:“至正七年(1347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皆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渐填答,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庇纱丝芍夥ぞ泶醋髦枘亚。
《富春山居图》一度为无用和尚拥有。明成化年间,由书画家、“吴门派”始祖沈周高价购得。以后,此卷几度易手,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为董其昌购得。崇祯九年(1636年),董其昌将画押给了宜兴人吴正志。清初,吴正志传子吴之矩,之矩传子洪裕。吴洪裕在家中特建“富春轩”藏之,爱若至宝,顺治七年(1650年)临终之际,竟嘱人将此图投入火中,焚以为殉。眼看墨宝化作青烟,其侄吴子文乘其不备,以别画易之,迅速从火中抢出《富春山居图》。遗憾的是,画已烧成两半。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此后,较长的后半部为吴子文收藏。
后段《富春山居图》颇多磨难。顺治十四年,即烧图后的第八年,画家程正揆在泰兴季寓庸处见过此画,可见其时《富春山居图》已易主。程正揆临仿一本,于题跋中予以说明。后高士奇、王鸿绪、安岐等一度成为《富春山居图》的拥有者。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广征名画,此卷被征入宫。1925年,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此图入藏其中。1931年,日本侵占东三省,北平岌岌可危,为免不测,包括《富春山居图》在内的近百万件故宫文物被运往南方,1948年辗转到了台湾,后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卷,在康熙八年(1669年)为王廷宾所得,后来就湮没无闻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在浙江博物馆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想,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经历了300余年的曲折传承,“剩山图”卷入藏浙江省博物馆。
明清仿临本 迷倒乾隆爷
明清画家中多人仿临过《富春山居图》,有籍可查的就有沈周临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周颖侯临本、恽向摹本、邹之麟拓本、沈颢摹本、程正揆临本、王翚摹本、吴历临本、王宸摹本、贯潜仿本等。这些临本,除沈周的背临本外,恽向、邹之麟所仿的可能是《富春山居图》全景,其余多仿临残卷。临摹本各具特色,如沈周评价自己的摹本为“物远失真”,不很像原作;恽向摹本则“略得大意”等。临摹本中确实有摹得好的仿品。
1745年,《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以《富春山居图》归入内府上等品,钤“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鉴玺”、“宜子孙”五印,并题诗一首。此后50余年,乾隆皇帝不时将画卷取出欣赏,且时常在画上留诗题句,加盖鉴赏印,长达6米的巨幅画卷空白处,几乎填满了乾隆的御书、藏印,可见乾隆对此画的珍爱。就在此图征入内府的第二年,即1746年,地方官又呈进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图一模一样,难辨真伪。乾隆皇帝经多方对比论证后,认定被他题诗、钤印的前一幅是黄公望真迹,后者是赝品。由于后者近乎完美无瑕,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乾隆同时收入内府收藏。两幅《富春山居图》皆著录于《石渠宝笈》。
清亡后,清宫所藏两幅《富春山居图》的真伪问题被提了出来。持不同意见者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近年,有人以有力的证据推翻了乾隆皇帝的判断,认定1746年入宫的《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原作,被乾隆皇帝定为真迹的“石渠”本,应该是清顺治庚寅到丁酉之间的摹作。旷日持久的争辩有了结论。而今,这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不论是真、是摹,都已成了画苑奇葩,这也为《富春山居图》增添了传奇色彩。
两岸齐努力 神品定合璧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家宝总理深情讲起元代黄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图》“分居”大陆、台湾两地的故事,言辞恳切,令人动容。总理提到的“杭州博物馆”,就是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富阳正是《富春山居图》的故乡,作品里描绘的也正是富春江岸的秀丽风光。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多方努力,希望《富春山居图》早日“破镜重圆”、合璧重辉。今年恰逢《富春山居图》问世660周年。争取《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更是浙江各界努力多年的心愿。
令人高兴的是,浙江省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已就《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有了实质性接触。台北故宫博物院已明确发出邀请,希望“剩山图”卷能够到台湾,与“无用师”卷合璧展出。浙江省博物馆希望,《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合璧展出后,能够在祖国大陆完整展出。台北方面为此还需付出努力。一张660年的传世名画,一件承载着太多悲欢离合的传奇国宝,跨越海峡,合璧重圆,该是何等的盛事!两岸同胞正热切地期待着。
记者 陶世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