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端午的文化写进教材,别让孩子们遗忘
-冯骥才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中国的民间节日一般都有两重含义。一是历史文化内涵,二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端午也不例外。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还有很多活动是跟节气等自然习俗有关的,比如竞龙舟、戴香囊、插艾草等。
在我看来,清明、端午、中秋三个民俗节日,其实端午是被现代人遗忘得最多的。清明祭扫,每个人都有去世的先人,一年一次总会想着去墓地祭拜一番;中秋赏月,月亮是抬头就能看到的,比较方便。但是屈原和现代人距离有点远了,不是所有人都读过他的《离骚》、《九歌》等作品,再加上现在有了电子驱蚊器,很多人家也没了戴香囊挂艾草的习惯,端午的文化就有点疏远了。
所以现在应该从小学生入手,把节日文化写进教材,和小孩子讲一讲屈原是怎么回事,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建议我们的文化人或是搞设计的人,把艾草、香囊做点设计,让大家挂挂,这也是最简单的传承端午文化的一种方式。
除了节日内涵,端午还有它的文化内涵
-童芍素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很多,但不论哪种说法,都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人们对生活、人生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其中那些合理的文化基因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对今天的人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
和西方节日相比,中国的节日,尤其是民俗节日,内涵是很丰富的,反映了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其中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节日内涵中最本源的关系。人要懂得敬畏自然、融入自然、回归自然。现在科技比以前发达了很多,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可以和大自然对着干,这次的四川大地震就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自然是要敬畏的。
端午是夏天最大的节日,由于气温升高,各种疾病容易爆发,我们的祖先懂得顺应这种自然的变化,所以要插艾草,抹雄黄酒,以驱邪避瘟,免灾去病。
赛龙舟是为了放松,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休闲娱乐活动。古人是很懂得生活的,清明要踏青,端午划龙舟,放松身心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端午纪念屈原则是人们赋予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人们对爱国诗人的崇敬之情,这种价值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认同,也生发出了诸如爱国、爱民族等精神内涵。
大地震后的端午节增添了民族凝聚力
-廖可斌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现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加大了国人对民族的自我认同。对民族的自我认同,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而民族文化需要载体和标志,节日比如端午节成为法定节日就是很好的载体和标志。
热爱和认同感,会增加民族的精神力量。端午节在屈原投江之前就存在,在他去世后,两者合流,成为了人们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人品的一个节日。
今年,端午节首次成为我国法定节日。在汶川大地震之后,这个端午节有着特殊的意义。我觉得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端午节的慎终追远和爱国主义,与我们对大地震中不幸遇难者的怀念重合在一起,它让我们更加具有民族凝聚力,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