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举办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上海座谈会上,研究专家透露,尽管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普遍存在着主题上混乱、功能上不统一等问题,许多大学甚至已经取消或者根本就没有开过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正遭遇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同时,我国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现状令人担忧。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齐森华在座谈会上表示,目前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多,但良莠不齐,而且普遍存在着姓“文”不姓“语”的情况。齐森华认为,现在大学语文普遍强调“语文”中的“文”———有的强调人文精神,有的强调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的强调文学素养,各教材的功能、定位不统一,而且质量良莠不齐。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认为,许多高校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原因很简单,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英语,而对中国语文能力则缺少硬性要求,后者难免被挤掉。因为体制上没有保证,也缺少切实的措施,加上现实利益总是驱动人们先考虑比较实际的问题,像大学语文这样要求比较“软性”的课程,就越来越被“边缘化”。
上师大对外汉语学院副院长陈昌来教授则表达了对目前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担忧,他表示,大学生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母语的应用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像书面语言上的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会用等现象较普遍。他曾让40位同学听写20个常用成语,结果竟有一半的同学成绩为零。另外,还包括对国家现在的语言文字政策不了解、缺乏实用文体的写作和口头运用以及乱用网络语言等,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亟待重视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