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纪录高的CPI数据公布三天之后,央行于上周五晚间宣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双双上调0.27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加息,也是第三季度第三次加息。最近3次加息,发生在不到两个月内,其密集程度是从未有过的。
连续多次加息后及下调存款利息税后,储蓄定存的税后收益率明显提高,其中的一年期定存税后收益率,已由去年末2.016%上调至最新的3.6765%。然而,加息如此频繁,仍难以改变负利率的状况,储蓄依然是最吃亏的理财方式,连CPI也难以“跑赢”。对于储蓄资金来说,加息提高了收益率,但继续“留守”还是吃亏。即便购买收益率高出一筹的稳健性银行理财产品,也难以改变不及CPI增速的被动。工商银行今年4月发行的2年期信托类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3.60%,最新的2年期定存税后收益率已升至4.275%�;谎灾�,半年时间就使当初的优势收益率吃亏一大截。即便拿最新发行的一年期信托类理财产品4.3%左右的预期收益率作比较,CPI升幅还是要高出不少。
在此情况下,要想避免收益被CPI增幅“吞噬”,储蓄资金只能奔向证券市场,更何况证券市场去年以来的赚钱效应诱人。央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今年连续四次上调利率吸引部分企业闲散资金回流银行,但上月沪上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仅微增0.4亿元,同比少增98.2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减少101.7亿元,比上月多减38亿元,同比多减169.6亿元;活期储蓄存款增加102.1亿元,同比多增71.4亿元。储蓄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说明大量资金对加息后的定存利率仍不感兴趣,存款活期化正是为进入股市而“备战”。央行公布的全国数据,更明显地反映出储蓄资金“搬家”的现象。8月份,居民户存款减少418亿元,而去年同期则是增加1197亿元,使今年8月份的同比降幅达到1615亿元。
宁可“征战”5000多点的高位股市,也不愿意成为大幅提高税后收益率的储蓄,是当前市场资金的普遍“心态”。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股市并未被加息“吓倒”,前几次都是有惊无险。加息对股市的利空影响之一,在于资金的去留,可加息难以改变负利率,资金又怎么舍得离开股市。要说加息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较多,有的更是资金充裕,加息增加的财务成本有限;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平均业绩正处于增长期,足以消化加息的成本增加因素。既然业绩不受太大影响,资金又不打算“出逃”,股市对加息的恐惧也就有限。何况任何药吃多了都可能产生耐药性,加息对股市疯涨的抑制作用同样如此。之前几次加息后均呈现大盘低开高走,7月下旬的一次加息,甚至出现了大盘提前一个交易日以大涨方式迎接,消息公布后又大幅上涨并突破了前期高点。尽管越是股市高位的加息越是风险大,但在惯性思维下,加息后的股民恐惧心理反而小于房贷者。在不少股民看来,加息0.27个百分点是“小菜一碟”,股市中不愁赚不到。
对于打算“搬家”的储蓄资金来说,A股市场以外还有可去之处。上周的首个股票QDII基金出现空前的热销,当天申购资金多达500亿元,国家外管局随后对南方基金公司追加了150亿元的购汇额度。股票QDII基金如此受宠,出乎市场预料,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追求“跑赢”CPI的高收益。尽管海外证券投资是有风险的,但赚钱的空间非常诱人。再看本周一起发行的中行新款QDII,投资于全球新兴市场国家股票。2001年至2006年,香港H股指数、印度孟买SENSEX 30指数、俄罗斯RTS指数(美元)、巴西圣保罗交易所指数分别上升488.3%、322.6%、639.1%和227.6%。中行人士称,即便经历了大幅上涨,很多新兴市场地区股票的估值仍远低于国内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处于10-20倍之间。收益诱人,风险相对较小,QDII当然成为储蓄资金“搬家”的去向之一,尤其受到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投资者的欢迎。(记者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