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金经理圈内再度掀起跳槽风潮。嘉实基金管理公司两名基金经理的相继离职更是将焦点集中到了公墓基金激励制度的弊端上。
“公转私”成为潮流
继博时基金旗下著名基金经理肖华转投私募以来,长盛基金投资总监闵昱、建信基金研究总监蒋彤、工银瑞信公司投资部总监江晖、富国基金投资总监助理徐大成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相继离职投靠私募,“公转私”成为业内潮流。
记者昨日从嘉实基金证实,该公司旗下丰和基金经理赵军和主题精选基金经理王贵文已向公司提出了离职申请。而就在7月12日,中信基金发布公告称,接受其基金经理王洪涛的辞职。
一位业内人士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在公募基金做了5年以上的“老人”做私募去了,做了三四年的基金经理或投奔合资公司,或跳槽升职当投资总监去了。
激励机制存在弊端
对于“公转私”的热潮,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基金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暂时的挑战,不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他认为,跳槽私募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公募基金的治理结构存在劣势,使激励机制不能与基金经理的付出和成绩更好地联动,而且牛市也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这种机制的弊端。
据业内人士透露,大部分基金经理税前年收入约为20万至30万元,此外还有100万元左右的年终奖。但在基金经理看来,自己的收入与每月承受的业绩考核压力、掌管基金的规模和收益不成正比。
另一方面,私募基金更是打出千万年薪招聘经理人的广告,更有甚者宣称计划用1亿元奖金作为激励。相比之下,公募基金的吸引力明显处于下风。(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