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副省长陈文华:
灾后重建资金缺口超7000亿
“三年恢复重建,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灾后重建的这一时间表后,中央又作出指示,恢复重建要提前到两年内。面对重建繁重的时间压力,中央财政计划两年拨付2000多亿元,而四川灾后重建的总投资将达到1.67万亿,截止目前,已经投资2000多亿元。四川省委、省政府计划在今年内投入1万亿建设资金。在如此短期内启动这么巨大的投资量,资金从何而来,又如何进行监督?这也成为是“两会”期间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吨泄弥芸芳钦咴凇傲交帷逼诩渚驮趾笾亟ǖ任侍�,专访了四川省副省长陈文华代表。
多方解决
重建资金缺口
《中国经济周刊》:四川灾后重建已经历了近一年,媒体上公布的4万亿拉动内需的资金中,有1万亿是灾后重建,这批资金是否已经到位?
陈文华:现在中央承诺3年给我们2000多亿,然后就是18个对口支援的省,3年加起来可能有3000亿,还有金融贷款,应该是6000亿。我们重建的资金需求总的是1.67万亿,现在资金缺口是7000多亿。这个缺口如果能够解决的话,我觉得我们3年恢复重建是有希望的。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你们如何解决这7000多亿的资金缺口?
陈文华:我希望,中央这1万亿先到位。但是有一个问题,这1万亿没有哪位中央领导承诺过,也没有哪个文件发布,只是媒体在说,所以还是悬着。
《中国经济周刊》:倘若1万亿的资金到不了位,怎么办?
陈文华:有可能自筹,有可能地方发行债券,但是如果地方发行债券,要中央批准。如果中央批准发行地方债券,我们也可能来筹集恢复重建的资金,加快重建进度。
《中国经济周刊》:中央有没有这个财力来提供这笔资金?
陈文华:中央财政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里面,我们看不出有那么多剩余。如果通过发行债券来筹资,我觉得这个还是可能的,还有抛售黄金,这些都可以解决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如果这1万亿资金到位,那么会用于哪些方面?
陈文华:四川在地震中有3万多公里公路毁损,几百座桥梁损坏,震损水库有1997座,重建需要的资金很大。另外,就是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学校、医院、住房等等。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最迫切要建的项目是什么?
陈文华:我们也会很好的安排那些急需的、更重要的项目先上,且今年就要看到效果。比如说要优先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我们现在要求医院今年年底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今年市县级的医疗卫生机构3月份以前全面动工,6月份要完成所有的维修加固任务,年底所有的乡镇卫生院要全面投入使用,还有城乡居民的住房也要优先建好。
灾后重建可以适度市场化运作
《中国经济周刊》:灾后重建的投资有没有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项目?
陈文华:有。但如果完全市场化也有问题,人家都遭灾了,房子都倒了,你还市场化,人家也受不了。(重建)是可以增加一些市场化因素的,但该政府补贴的还得补贴。我倒觉得可以增加一些市场化的因素,但是完全市场化可能也做不到。
《中国经济周刊》:1.67万亿资金需求当中,市场化份额将占多大?
陈文华:这个我没有去算,也很难算。我觉得城镇住房可以考虑一些市场化的因素,但是也不可能完全市场化;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也可以增加一些市场化的因素。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情况下,有没有一些市场化项目已经启动?
陈文华:严格的市场化没有,但是带有一些市场化因素的还是有的,比如说修房子、修学校。招投标选择施工企业是市场化操作的,不是政府指定的。
《中国经济周刊》:灾后重建会不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陈文华:会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如建材、钢材、水泥行业都有拉动。这些行业并不是立足四川本省的,肯定是全国的。而且需要的劳动力也很多,能解决许多农民工就业。
如何保障资金落实到位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保证灾后重建资金落到实处?
陈文华:大家这个担心是很自然的,我们也采取了严格的措施。
第一,加强了组织领导,四川省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各市州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在这个恢复重建委员会下面分专业的又设置了若干个小组。比如城乡住房建设小组、医疗恢复重建小组等等。
第二,每个项目都有科学的规划,这个规划是经过国家批准的,应该是科学的。
第三,现在重建的这些设计方案都是专家论证的,是有保障的。
第四,坚持国家的《招标投标法》,严格执行项目招标制度。
第五,设立了监督机构,我们在各个重灾区还设立了督导组。这个督导组分为综合性的督导组和专项督导组,这种严密的监督保证了它的进度、质量和廉政建设的要求,这样保证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同时也加强了廉政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这方面有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程序?
陈文华:有。项目都是一本本的,都是可以看的,网上都是公布的,招投标当中都是公开的。完全是按国家规定来进行的,各项法规都是比较健全的,工作程序也是比较严密的。
《中国经济周刊》: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灾后重建项目有的存在质量问题。你们是如何防范质量隐患的?
陈文华:质量也是必须要严格控制的问题。尤其要防止粗制滥造,我觉得在灾后重建中,质量的控制是关键问题。现在绝大部分重建项目质量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也有个别项目有质量上的差异。要确保质量,特别是要按照抗震设防的标准来进行建设,这是我们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和要求的。下面执行的情况应该说大多数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有降低标准,没有掌握好质量的情况也是可能的。比如说我们的卫生院突破标准,突破规模的问题,这也是事实。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如何加强监管?
陈文华:质量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必须要按照国家批准的规划,严格的执行质量标准。尤其是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当中,监理是非常重要的。监理对质量的控制、对建筑材料的控制、对工艺控制都要严格,杜绝偷工减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南焱/两会现场报道)
【关于我们】-【 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