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日电 题:评“红楼海选”:《红楼梦》不是国家文物,凭什么不能动?
作者 曾子航
最近,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重拍问题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围绕《红楼梦》主要角色的海选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然而主办方的煞费苦心却招致了不少口诛笔伐,不少媒体和“红学爱好者”振振有词:动什么请别动红楼。持反对意见者大多认为,86版电视剧堪称经典,重拍似乎是多此一举,而且难以超越。何必劳民伤财干这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呢?
对此我的观点显然与之迥异:《红楼梦》既不是国家文物,又不是别人家的私有财产,凭什么动不得?87版电视剧播出二十年来一直久映不衰,的确是经典,但经典不是神话,更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完全有能力改写和超越。这里,我倒很欣赏89版电影《红楼梦》,著名导演谢铁骊的一番话:“关于现在很多媒体关注的重拍《红楼梦》的问题,我认为一部文学名著,不是一次或是一种表现形式,就能够将其完整展现的。就拿《红楼梦》来说,有香港拍的、有早期周璇参加演出的、有越剧的、有电视剧的、有电影的,诸多影视作品,有谁敢说哪个是最好的?关键问题在于重拍的目的是什么,秉承一个什么态度来重拍!逼涫,甭说是今天的胡玫碰到这样的难题,89年拍电影版的谢铁骊不也同样在接到改编任务时饱受骂名?,甚至连当时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在用四十集的超长篇幅来完成这一“高难度动作”时,无一例外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置疑,因为之前拍摄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越剧艺术片《红楼梦》一样深入人心,试想如果没有挑战前人的巨大的创作勇气,如今人人奉为经典的这部电视剧也许早就“胎死腹中”了。既然当年的王扶林可以超越越剧,谢铁骊导演的六集电影可以挑战王扶林的四十集的电视剧,那今天的胡玫为什么不能站在当年经典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呢?
其次,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一再证实,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翻拍电影的几率越高。雨果不朽名著《悲惨世界》据说在电影史上重拍三十多次,莎剧《哈姆雷特》各种版本的翻拍更是高达五十多次。而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名著《红楼梦》目前也只有1940年的袁美云周璇版、六十年代初的香港邵氏版和内地越剧版,1978年的林青霞张艾嘉版以及87年的电视剧版、89年的六集电影版,加起来也不过屈指可数六次。连金庸的十几部武侠小说都多次再起炉灶(其中《神雕侠侣》重拍次数最多:9次)。为什么金庸翻拍潮流可以乐此不疲,我们真正的国宝《红楼梦》就难道应该长时间束之高阁吗?一部名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创作者那里,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年代的观众也同样经典的作品也会提出与时俱进的审美需求。不能因为前人拍过了,就从此止步不前,既要推陈也要出新,87版的成了经典,06版的难道就不能成为经典吗。比如大家熟悉的《泰坦尼克号》就有若干个版本,诞生于五十年代的《冰海沉船》早年也曾在我国公演,已是经典。但1998年斥巨资重拍的《泰坦尼克号》不照样征服了全球数以亿计的观众?虽然观众普遍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但也不见得新一定不如旧,有时操作得当,甚至青出于蓝而声于蓝,香港电影怪才徐克就是一向擅长“新瓶装旧酒”,他的《倩女幽魂》公认超越了李翰祥的旧版,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早已是香港武侠电影的典范之作,徐克不也在此基础上搞了个《新龙门客栈》出来,同样赢得满堂红吗?他把李连杰重新打造成一代宗师的《黄飞鸿》更是挑战香港粤语长片的传统。如果在经典面前故步自封,畏缩不前,香港影坛根本不会有徐克这个名字。
再者,经典的文本只相对于一个时代,一旦时过境迁,有些东西难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落伍之嫌。87版电视剧,最经典之处一是选角成功,宝黛钗凤的扮演者符合大多数国人的想像,二是音乐优雅动人,且插曲琅琅上口,令人回味再三。但遗憾之处亦有不少:一是《红楼梦》小说本身亦真亦幻,有种人生如梦的感觉,电视剧则过于写实,原著中梦幻的部分(特别是太虚幻境这个很重要的情节点被电视剧省略了)明显付之阙如;二是87版电视剧舍弃了高鹗的后四十回,综合了当时部分红学家的意见自己安了个与众不同的“大结局”,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如今二十年已过,红学研究早已突飞猛进,结合新的研究成果也需对红楼梦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特有的解读;三是电视剧毕竟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当时内地的电视剧拍摄尚处于“初级阶段”,碍于拍摄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布景、道具、服装现在看来有的过于简陋、粗糙,在声光电技术早已大步流星飞速发展的今天,重新给这部经典名著“包装”更是刻不容缓。
(作者为电视制作人、主持人、影视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