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世界杯赛事高潮迭起,香港和内地的球迷看得如痴如醉。央视估计64场的总收视将超过100亿人次,较2002年的70亿增加四成,反映足球观赏热潮并未因中国队无缘进入决赛周而冷却。不少中国球迷在观赛之余,都会问为何有13亿人口的中国,无法找到11个够水平的球员,换取一张世界杯决赛周的入场券﹖
中国其实具备了不少有利足运发展的元素,包括﹕
(一)人口庞大,具有优秀体育潜质的人数目甚多﹔
(二)足球运动广受民众欢迎,电视台每年免费转播大量国际赛事﹔
(三)市场经济蓬勃,有许多商业机构愿意赞助球队和球赛﹔
(四)经过2002世界杯后,政府和国民都了解到现代化训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愿意花资源聘请国际级教练来华,以及放球员到海外球会﹔
(五)甲组职业足球员年薪介乎50万至100万元,顶级球员有300万至600万元,出名的足球员像大明星一样受欢迎,吸引年轻人入行﹔
(六)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喜爱足球,训示要从小开始培育球员(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现任总理温家宝月前接待德国总理时,也表示渴望看球赛,反映中国领导层重视足运。
好些内地球迷把中国足运长期不滞,归咎于足坛腐败、黑哨子横行、球员打假波及赛果受操控。这些也许都是中国超级联赛无法赢得公信的重要原因,却不足以解释中国球员为何无法在国际赛事取得佳绩。
综观内地媒体过去数年的报道和分析,比较实在的解释有以下几个﹕
-足球人口太少——根据一项在1999年发表的文章所作的统计和比较,中国全国注册足球员只有2.5万人,而西德是420万,荷兰是96万,瑞士也有20万。
-诞生职业球员的球会和青少年队伍数目太少,结构呈木棍形而非金字塔形。
-球员选拔制度仍为计划经济年代遗物,基础狭窄——从区少年体育学校到市少年体育学校、青年队、专业队,这个传统的球员选拔和培训制度,只能发掘和栽培极小量的足球员,进不了这体制的少年人不论多有天分,也难以成为职业球员。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相关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中国足协对联赛的管理不完善、针对青少年的全国杯赛被少数省市垄断、国家队的训练路线摇摆不定、足球员文化素养过低、退休后出路成问题等等。
环顾今届世界杯决赛的32支球队,人口不足千万的小国也颇多,如千里达、安哥拉、哥斯达尼加、多哥、突尼西亚、巴拉圭和克罗地亚等,但只要重视足球,小国和穷国也可以“发围”,何况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又快速增长的大国﹖
虽然绝大部分的中国球迷对中国的足运都不敢看好,但绝大部分的中国球迷都相信,这份付出是值得的。(摘自香港《明报》6月19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