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四日电 题:四委员静听一委员说“评书”
中新社记者 潘海涛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正在热播,在此间参加全国两会的山西委员边鸣涛适时向其他委员绘声绘色说起“评书”,讲起“乔家大院”的荣辱兴衰。
今天的上午的小组讨论结束,委员们陆续离座去食堂就餐,然而来自山西的委员边鸣涛和其他四位委员刘金虎、李安民、宋德福、陈春林却没有走。记者收拾完采访设备正准备离开,见他们坐着不动,也好奇地跟着留下来。
原来,四委员要听边鸣涛“说评书”。边鸣涛说得带劲,委员们听得入神。
慢言慢语的边鸣涛,说起乔家的事如数家珍:两百多年前,乔贵发这个第一代创业者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从小本经营主本成为包头商业的大财东。他的孙子乔致庸继承他的事业,主持“在中堂”家业,使乔家的事业发展到“黄金时代”。乔致庸一生的经历是晋商鼎盛和辉煌的缩影。
乔家如何有财力能建这么大的宅院呢?边鸣涛接着讲起来,这要从乔致庸的爷爷乔贵发说起。乔贵发从小父母双亡,家中一贫如洗,日子不好过。后来乔贵发这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光棍汉,去了包头。
听到这里,四位委员神情凝重,宋德福委员为乔贵发的遭遇发出叹息。
边鸣涛话锋一转:最初,乔贵发这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光棍汉,给一家当铺做店员。店员中有一个山西姓秦的老乡,两人一见如故,便结为异姓兄弟。十多年后,两人各起炉灶,自立门户。在这蒸蒸日上的生意面前,乔贵发及其后代恪守祖训,经常警惕奋发,力求持盈保泰,不断发展。秦家子弟恰恰相反,终于坐吃山空,入不敷出。最后,两家合资的生意成了乔家的独资生意。乔家在包头的买卖越来越发达,财力越来越雄厚,后来,乔家以“复盛公”字号命名的铺底,便成为包头市面上的头号大买卖。
众委员听得正在兴头上,边鸣涛低头一看手表:“哎吆,吃饭都过点了。” 于是,四委员无奈走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