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关于“春晚”的评论,文友们已写了许多,笔者不想再赘述,避免“撞车”。评“春晚”,各抒己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认识:今年的出新啦!不论是歌舞、是小品相声,都有比往年的出奇出新之处。
近年来对于“春晚”,大陆有过激烈的争论,问题的焦点在于节目的老套套,引不起观众的兴趣,“都是那几个人!”“跳呀,唱呀,还不是那些!”这是老百姓的批评。于是也有人提出:干脆停演算啦!但有人困惑:除夕没有春晚,要干啥?
这批评那批评,都是“出新”问题。即使“都是那几个人”,但他们只要出新了,也会受观众欢迎的,今年的赵本山、牛群等,不就有一番新面貌吗?杨丽萍也不再是独自转呀转的。他们突破了自己。
当然,出新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的。别说是导演、演职员,三番五次的更迭,单是为了上一个节目,有时简直是拚了一生的心血的,更不必说有的导演利用职权栽下马来的小插曲了。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陆文艺界就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召唤,确也出了不少好作品,直至六十年代初,虽过“瓜菜代困难时期”,精品还是不少,无奈“文革”革了文化的命,八亿人民只看八个样板戏。改革开放后,文艺才逐渐地复兴起来。近年来更是极大的丰收,“春晚”就是一个例子。
文艺有创新才有生命。拨开政治不谈,就说《沙家滨》中的“斗智”这一场吧,为什么时至今日仍然百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正在于它的新创意,它的生命力。
创新来自于创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同一样的道理。创作人员需要良好的阳光、土壤。没有一定的创作环境,哪来的好作品?
来源:菲律宾《世界日报》 文:林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