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台湾的县市长选举进入倒计时,媒体开始频繁使用“白热化”、“短兵相接”、“无所不用其极”来形容选战的激烈,对于今次选举过程呈现的劣质选举文化,亦给予空前严厉的批评。
对蓝绿阵营的大检阅
今年台湾的县市长选举,被视为是2008年之前的“中期选举”,是台湾选民对民进党执政能力以及泛蓝、泛绿阵营在地方施政水平的一次检验。此外,这次县市长选举还具有此前几次地方选举所未曾有的重要背景。
首先,这次选举是民进党执政五年以来,遭遇最严峻政治;陆铱蚰坏。由于诸多弊案被在野党和媒体曝光,加上打压TVBS电视台的风波,民进党的形象遭受重创。
根据台湾两大指标性媒体《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民调,在民进党原本占优势的地区,民进党候选人的支持率都大幅下降,“弊案效应”已经在选战中悄悄发酵。究竟“弊案效应”是否会影响到县市长选举的结果?民进党守住基本盘的策略能否奏效?如果无法守住基本盘,民进党内部派系整合,以及对2008年民进党竞逐总统的情势是否会产生骨牌效应?这一切不确定变数,势必会促使今年的选情骤然加温。
其次,这次县市长选举之前,国民党透过党员直选方式,实现了“连退马进”的世代交替。国民党现在再度以在野党身份,落实“地方包围中央”的路线,力争获得更多的地方政权,从而最终夺回整个台湾的执政权。
借助涉及民进党的“弊案效应”,马英九清廉的政治形象,以及国民党励志革新的再出发,究竟能不能在这次县市长选举中获得实质性检验?国民党以及泛蓝阵营参选人,能不能克服已往各自为阵、甚至相互拆台的痼疾,能否协调力量共同对外,进而对民进党形成新的战略包围格局?这些也将在今次选举后一目了然。
不择手段的下三滥策略
关键的胜负指标是台北县。拥有300多万人口的台北县,被视为蓝、绿攻防的战略重镇。无论是蓝还是绿,只要拿下台北县,就能先声夺人,立于不败之地;谁要是输了台北县,即使多嬴了几个县市,也难称之为胜选,也不能称之为政党轮替的重要分水岭。于是,台北县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上述原因,今年的选举过程日趋激烈。越是临近最后决战阶段,蓝绿两大阵营越是杀得不可开交。“扒粪”式的揭弊,泼墨式的抹黑,强词夺理的狡辩,挖空心思的诬蔑,几乎都可以在选举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中显现。
除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电视广告之外,黑函满天飞,耳语乱纷扬,甚至出现指诬马英九和胡志强“同性恋”的满纸荒唐言。亦有针对国民党籍桃园县长朱立伦和某位女秘书绯闻而刻意制作的光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杉又实难【傥幕负跻丫孽,没有是非标准,没有道德判断的选举文宣,于今为甚。
陈水扁针对军公教人员、退休的国民党及前“政府”高官的18%存款利率,断然停止优惠存款利率举措,对国民党的步步进逼反戈一击。
在选战最激烈的阶段,民进党“政府”以及检调单位突然宣布起诉涉嫌高雄捷运弊案的官员,其中包括陈水扁的近臣,谢长廷的亲信陈哲男、陈敏贤等,希望借此转移舆论视线,化解诸多弊案给民进党带来的巨大压力,力求置于死地而后生。
最为突出的是,为了扭转选情,民进党竟然采取一系列负面攻击的下三滥策略,使得各地选战一片混乱。
是必经之路,还是可以避免?
以选举为中心,以胜选为目的,悠悠万事,选举为大。台湾舆论因此慨叹:每逢选举,台湾就好像进入了人性黑暗期。触目可见,都是候选人之间的相互指责,使人觉得所谓选贤与能,根本就是个笑话。政治人物的言行已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选举成了不择手段争夺权力的工具,使得一些社会贤达和有识之士痛心不已。
选举文化迅速劣质化,一是证明民进党的执政;训搅四持至俳绲,导致人们走火入魔,不择手段;二是证明台湾的选举文化已经形成某种不可避免的氛围。没有格调的不只是民进党,连国民党也身不由己,甚至乐此不疲;三是证明民粹政治在台湾社会依然有广泛的民意支持和认同,有什么样的选民素质,就有什么样的选举文化。既然有市场,有卖点,有效果,那又何乐不为呢?
来源: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内容有删节) 作者:陈子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