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鬼节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过去了,回想起来那些天很是有趣。一进入十月中旬,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外孙子奇奇、外孙女茵茵就天天在盼鬼节,不时地在与邻家的美国小朋友串连,谈论鬼节的“计划”。在孩子们欢乐气氛的感染下,我们这些与鬼节没有任何“渊源”的大人们,不得不加入孩子们迎节日的队伍,为孩子们买鬼节服装、鬼的面具和各种糖果,以满足孩子们提出的过鬼节的种种要求。鬼节过去了,但却留下了一串值得令人回味的问题。
回味之一是入乡随俗问题。中国人对鬼历来是敬而远之,甚至有些“谈鬼色变”。中国也有鬼节但不加鬼字,如正月十五月、七月十五和清明节,但都是烧烧纸、送送灯、添添坟,带有“敬鬼”、“送鬼”之意,生怕鬼临家门。甚至在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中,凡是带鬼字的多是贬义词,如鬼头鬼脑、鬼使神差、鬼鬼祟祟、鬼迷心窍等?墒敲拦硕怨淼墓勰钫猛泄讼喾矗蚴ソ诔莆斫,带有玩鬼之意,人们可以穿鬼服扮鬼,家居门口和庭院摆放鬼的模型,一时间全国人都变成了“鬼”,这是东西方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身居异国他乡,观念上不得不随之“更新”了。
回味之二是以他节补己节。一个国家有自己的传统,一个民族有自己的节日,人们需要有自己的节日来调解生活的情趣,特别是在中国长大的人,都是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喜庆气氛中长大的。来到异国他乡,虽然也吃饺子、吃元宵、吃粽子、吃月饼,但其节味已经淡化了,不妨来个入乡随俗,在他国的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节日里,一家人或与亲友高高兴兴地团聚,让生活充满欢乐和喜庆,岂不是融入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步吗﹖
回味之三是密切邻里之间的关系。身在异乡,与邻里之间的联系很大一部分是由孩子们连起来的。初到美国时遇鬼节,怕外面装鬼的气氛,也怕邻居的孩子来要糖,祇好闭门家中静坐,邻家孩子也不来叩门。
后来自己家的孩子也加入玩乐的队伍,不得不开门“迎鬼”了,凡是登门的孩子自己随意取糖,这样孩子们也愿意登门了,久而久之,与邻家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了,避免了让外人说“中国人小气”的话柄。现实生活就是这样
来源:美国《星岛日报》 文:张余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