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军”突击队从天而降
9月27日,一场空地实兵、实装检验性对抗演习在内蒙古大草原深处展开。
10时20分,多批次歼击机和强击机连续实施攻击,很快开辟出多个空降场。随即,空中多架大型运输机悄然而至。随着机群的掠过,担负“蓝军”纵深空降突击战斗任务的空降兵某部一辆辆伞兵突击车和一批批突击队员随机而出。顿时,色彩缤纷的重装巨伞、武装翼伞、动力翼伞和伞兵伞在蓝天白云间交替飞舞,顺风而下。
据介绍,实施重装、人员和物资混投,在空降兵历史上尚属首次。今天扮演“蓝军”的这支部队曾在高原、海岛、大漠、森林进行过各种复杂地形和各种恶劣气候的空降演练,全员具备到处能飞、到处能跳、到处能打的空降作战本领。在不久前的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他们在地面无引导、云低只有150米、大侧风每秒超过11米的空降极限气象条件下,一举创造了穿云破雾550米准确空降的壮举。
今天,尽管地面风速达到7米/秒、空中合成风达到8.9米/秒,为空降增添了难度,但对于他们来说已视为平常。只见一支支伞兵突击群从天而降,着陆后的官兵立刻按战车定向搜寻系统指定的方位火速搜寻、解脱和发动战车。很快,部队就达成多路攻击群,在特战分队、火力分队、防空分队、反坦克预备队和综合保障队的密切配合下,快速反制抢占有利作战地形,与对手展开激战……
正午时分,当这场激烈的空降与反空降对抗即将收兵之时,一位空降兵将军告诉记者,此次演习在空降兵历史上创下多项记录:集中输送批次多、配属出动规模大、动用装备全、运用战法多、对抗形式复杂。这次具有现代空降作战特点的演习极大锻炼了部队的空降作战能力。
大型运输机首次4件重装连投
地面炮声隆,空中惊雷滚。9月27日10时20分,空降战斗打响。只见草原上空600米高度,一架、两架、三架……战鹰呼啸着掠过云层。某新型运输机庞大的“肚子”里吐出一条彩带。1秒、2秒……6秒,巨大的白色牵引伞从运输机的机舱里拖出第一辆伞兵突击车,空中瞬间生出4朵硕大的伞花,拽住急速坠落的突击车。紧接着,第二辆、第三辆、第四辆也相继生出美丽的伞花,在空中飘然而下……
今天上午,在“北剑-2005”演习中扮演“蓝军”的空降兵某部首次使用大型运输机成功实施了4件重装连投。这是他们在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出色完成重装3件连投之后的又一创举。
战车从600米高空自由落下,到地面仅15秒钟。这15秒,对官兵而言,是决定生死的15秒;对装备而言,是决定成败的15秒;对作战而言,是检验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掌握了重型装备的空降空投技术。
在短短的15秒内,如何让人和装备安全平安降落地面?某部政委王守志将军告诉记者,空降空投研究人员整整进行了10年的攻关,先后攻克了装载、系留、投放、脱离、缓冲、着陆防翻等关键技术,经过上百次试验,逐步掌握了空降空投新技术。
今天实施的4件重装连投,引起前来观摩演习的24国军事观察员的极大兴趣,他们见证了这惊人的一投。200米、100米、50米、5米……硕大的伞花吊着重达×吨的第一辆突击车徐徐降落。战车接地的一瞬间,脱离锁准时脱开,降落伞旋即“飞”离。接着,第二辆、第三辆、第四辆都平稳立于地面。
又一个波次的机群掠过,一名名伞兵突击队员从编队飞行的大型运输机上飘然而下。伞兵们一落地便快速解脱伞具,如猛虎般跃上自已的战车。仅仅10多分钟,空降兵们就驾驶着一辆辆战车呈突击队形向战场纵深扑去……
装甲合成营首次“亮!
天边刚刚出现第一抹朝霞,担任“红军”的北京军区某师装甲合成一营所有战车就编队完毕,隐蔽进入集结地域,蓄势待发。9月27日,新编成的装甲合成营第一次在演习中亮相。
10时许,值班电台传来上级命令:“各攻击群,冲击!鄙材羌,狼烟四起,一营成左、中、右三路纵队,坦克在前、步战车在中、扫雷车及各种装备保障车在后,如离弦之箭直扑“敌”前沿。突然,指挥车上的电脑屏幕下端,一条来自前方装甲侦察车的情报信息条不断闪现,一幅电子地图豁然打开:前方开阔地是“蓝军”构置的一个由铁丝网、三角锥和混合雷场组成的障碍区。
“左翼对空警戒、中路释放烟雾弹、右翼火力掩护,步兵前出协助工兵破障!绷斡す舷铝。只见装甲步战车快速前出,官兵跃身下车,交叉前进,在烟雾弹滚滚浓烟的掩护下断铁丝、撬钢锥,很快清除障碍。随后,综合扫雷车迅速开进,战士将爆破扫雷按钮一按,两条长长的装满烈性炸药的爆破链袋抛出,落地炸响,撕开一条长30多米、宽10多米的通道……
突破“敌”前沿的攻击群时而左路穿插,时而中路挺进,时而右路侧后迂回,变换着各种战斗队形向“蓝军”发起强攻!按┘椎笄胺健小秸匠800米,放!”一发发炮弹呼啸而出,直捣目标。
“‘敌’强大战斗群逆袭,请求火力支援!焙鋈唬寤髟谧钋懊娴淖笠砉セ魅菏艿酵。
“反坦克导弹,正前方4000米‘敌’装甲战斗车,歼灭!”顿时,几枚导弹从后方步战车顶端射出,将“敌”坦克击毁。
“西侧高地处,我坦克履带被炸断,请求支援……”激战正酣,电台传来求援声。装甲修理车听令前去抢修。7分钟,“故障排除”,战损坦克继续投入战斗。
此时,中路装甲群被一条直上直下深约6米、宽10多米的壕沟挡住了去路。焦急之际,一辆装甲架桥车急驰而来,伸出两条宽大的“长臂”横躺在两边陡壁上,一辆辆战车疾速通过“天堑”。
“红军”各路装甲群像一把把尖刀直插“敌”纵深……
(据中国国防报;赵启洪 张金玉 孙红宇 邹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