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8日电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快,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さ确矫娴拿埽幕挪械5难沽头缦詹欢霞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目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っ媪僮徘八从械某寤,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城市规划编制思路亟须改进。面对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历史性城市的总体规划往往仍然沿用单一中心的规划布局和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使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分聚集,城区的扩展出现“摊大饼”趋势,于是各类“城市病”开始凸显,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状况日益恶化。规划的弱势与市场力量的强势带来很多综合问题。
第二,“千城一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特色;背晌鞘薪ㄉ柚械墓残晕侍。不少城市规划设计手法抄袭趋同,追求大体量的建筑物、大规模的建筑群,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历史性城市和历史文化街区被单调的新建筑群所淹没。
第三,“旧城改造”引发“建设性破坏”。旧城区是城市中历史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房地产开发高价争夺的黄金地段。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合理地要求“就地平衡”,盲目在旧城区内兴建高层建筑,使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到破坏。
第四,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近年来,一些建筑设计过分强调个体的面孔与性格,追求形式上的独特和怪异,却很少考虑它与环境的文化关系,大部分设计既无历史文化内涵,也无建筑创作意境可言,导致历史地段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逐渐失落。
第五,穿城式交通道路的建设破坏了旧城道路格局。一些历史城市为了满足高速、快捷的城市交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拆房修路,采取拓宽传统街道,在旧城建设穿城式交通干道和立体交叉道路系统,使“曲径变通途”,改变了旧城空间形态及街巷肌理,导致传统道路格局的破坏。
第六,错位开发使文化遗产受到伤害。一些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面临游客超载、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叭寺肌保罅坑稳说挠咳胧刮幕挪夭豢爸馗,给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楼满为患”,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严重损害了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