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近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许多家境富裕的父母纷纷将儿女送到英国寄宿学!吧钤臁,虽然每年超过30万人民币的高昂费用令人咋舌,但依然无法阻挡中国家长趋之若鹜的热情
提起英国的寄宿学校,人们通;崃肫鹋嘌⒐豕笞遄拥芗罢缇媒缇⒌囊炼俟б约捌渌嘌鹗俊⑹缗墓笞逖。在英国,寄宿学校作为“社会等级”的象征,成为名门贵族和中产阶级家庭让孩子接受教育的首选。
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许多家境富裕的父母开始投资教育,将儿女送到英国寄宿学校就读中小学。与其说他们是想让子女受到贵族气质的熏陶,不如说是将寄宿学校当作一块敲门砖,希望子女在寄宿学校的严厉管教下成才,升入英国顶尖大学,或者今后能回国经营家族企业。
学费昂贵,每年30万
英国寄宿学校师生比一般为1:10,学?纬淌奔涑,因此学费也相当昂贵。但是每年至少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0万元)的费用并没有吓倒中国学生,他们中不少是先富起来家庭的新贵子弟,能够承担高昂的学费;当然也有普通人家子弟,他们靠亲朋好友凑钱,共同投资未来。这使得目前英国私立学校的中国学生人数创下历史纪录。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高昂的费用对许多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造成压力,寄宿学校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有所减弱。过去二三十年间,英国不少家长不再希望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送他们上寄宿学校,而宁愿选择全日制学校,亲眼看到孩子的点滴成长。于是,不少寄宿学?冀抗庾蚝M猓萌战メ绕鸬闹泄渤闪苏心佳哪勘旯。
英国独立学校委员会今年1月对麾下1270所私立学校进行的普查显示:2001年以来,私校学生人数不降反增,2005年达到50.55万,6.84万为寄宿学生。这其中来自中国的生源不容忽视。仅今年,就有一千多名中国大陆学生报名就读英国主流寄宿中学,其人数是5年前的两倍!目前在英国的私立寄宿学校中,共有2500名中国学生就读。独立学校委员会的新闻官科林·史密斯表示,中国如今是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英国欢迎中国学生,许多学校也将中文课设为必修课程。
文化冲击,是首要问题
位于英国中部的哈罗盖特女校是第一批面向中国学生招生的英国寄宿学校之一。哈罗盖特是英国中部一个小镇,19、20世纪时英国贵族在那里进行温泉疗养,许多工厂主兴建的富丽堂皇的住宅如今成了哈罗盖特女校学生的寄宿宿舍!豆氏惹急ā芳钦吒案眯2煞檬狈⑾郑K诘囟辔矶览,环境清幽。
在学校,高年级学生通常都住单间或双人间。平日上课通常一直到下午4:30。4:30到晚9:00主要是运动时间,体育馆、健身房和游泳池都开放。戏剧排练、社团、兴趣班、音乐课、合唱团、乐队、业余无线电、自卫防身等各种活动一应俱全。学校也开课教学生做饭、理财,为今后的大学生活做准备。
女校长哈索勒介绍,该校中学部16岁以上(相当于中国高中二三年级)的120名学生中,有一半多是中国学生。
对于这初出来乍到英国的中国学生来说,扑面而来的无疑是文化冲击。因此,学校经验丰富的老师希望中国学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尽快适应英国。每年第一学期的多数周末,学校都组织孩子去当地小镇或农村,让她们感受英国。这学期学校组织他们去莎士比亚的故乡——位于英格兰中西部的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让她们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观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从中了解英国和它的历史。学校还组织中国学生看橄榄球赛,带她们去爱丁堡艺术馆观看展览……这一切不仅是让她们了解英国,更重要的是在忙碌中度过第一学期,尽量少想家。
缺心理准备,自理能力差
哈索勒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只有10%的中国家长会来英国探望他们的女儿。通常他们在中国只把孩子送上飞机,由学校去机场接,其他事务则委托监护人办理。
在英国寄宿学校,高年级学生通常都住单间或双人间,学生必须学会自己料理生活,虽然校服有专人负责洗,学;故枪睦霉孟匆禄醋约捍吹囊路。学生住处有两个厨房,还有微波炉,学生在校餐之外可以自己煮点儿面条。学校也开课教学生做饭、理财,为今后大学生活做准备。
虽然1/3的学生原本在中国就读于私立寄宿学校,对寄宿有心理准备,但是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依然是个问题。如今已经从寄宿学校毕业在曼彻斯特大学读经济专业的田田(化名):“刚出来的中国学生有的在国内只忙学习,什么都不会,到英国连地址都不带。我叔叔家的女儿来了四个月都不会去银行办理最基本的手续!
只埋头读书,轻公益活动
当然,对中国学生来说,还有一个大问题是如何平衡学习和生活。哈索勒说,中国学生擅长学习,但高中阶段只埋头读书不懂娱乐是英国学校不提倡的。学校鼓励中国学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学校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在医院或咖啡馆当招待,或在小镇的慈善商店中帮忙,所有工作都是免费的志愿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
哈索勒校长说:“这方面督导中国学生很难,因为和她们在中国接受的训练差距很大。但这样做对她们的个人发展很有帮助,也为她们在申请大学撰写报告时提供重要内容。”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马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