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9日电 近段时间,社会各界对电力行业高收入质疑之声不断,一些电力企业相继开始降薪行动,对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范继祥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力行业的高收入是合理合法的(8月7日《经济观察报》)。此言一出,再次引起轩然大波。
今天出版的新京报刊载文章指出,作为电力行业,应理性看待公众的批评,不应该因为自感劳苦功高而“委屈”,目前中电联以及此前有些人对公众的质疑表示不解,甚至指责,其实没有必要。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电企工资之争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文章称,表面上,这是收入高低的争论,实质上,这是电企职工工资生成机制的问题。
文章表示,目前的电企职工工资生成机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企业员工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工资水平制定缺少横向的比较,而这些企业基本为自然垄断,所以其效益往往高于其他经济部门,所以职工的工资当然水涨船高了。二是职工工资调整过程是一种内部博弈,主要在电企和主管部门之间进行。由于公众对这种内部博弈能够了解的并不多,所以不少人会对电企工资的“合法性”产生怀疑。
所以要想化解争议,让电企等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回归合理,需要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工资生成机制,并且赋予公众话语权。
文章指出,首先,要改变工资单纯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做法,工资标准参照全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制定,并可以随通货膨胀水平变化而有所调整。此外,具体的员工工资也要因工作岗位难度和危险程度而划定。目前电力行业中有一个不正常的现象,相对而言,发电和电网的工作岗位是电力生产销售环节中比较苦和累的,并且技术含量比较高,但实际上,一些卖电岗位的工资水平要远高于发电和电网部门,这种情况应该改变。相信改变之后,即使有人在发电和电网环节最苦最累的工作岗位上拿着高工资,公众也会认为比较合理了。
其次,可以让公众或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了解和参与这些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制定过程。举个例子,若有电力等企业向政府提出调整工资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这一信息公开批露,由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价和权衡。相关部门可以综合这些意见以及企业实际情况,最终决定是否调整工资,并向公众说明理由。相信如果垄断企业工资调整问题能够由多方参与,即使随后工资上涨,公众的质疑也会大为减少。
文章最后表示,电企等垄断企业工资之争如果只停留在简单质疑的“口水仗”上,这些企业的工资改革如果只停留在降工资上,都无益于问题根本解决和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即将进行的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中,中央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着手改革工资的形成机制和正常的增长机制,这种改革思路同样适用于电企等垄断企业工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