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7日电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6日发表的分析报告指出,2006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汇率弹性提高。
报告称,2006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起伏中逐步走高,期初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中间价为1美元兑8.0702元人民币,之后波动逐渐加大,呈双向运行特点。全期人民币对美元最低中间价为8.0705元人民币/美元(1月11日),最高中间价为6月30日的7.9956元人民币/美元。期末,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中间价比上年末下降746点,人民币对美元升值0.93%。
报告指出,2006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外汇市场快速发展,新产品及交易方式相继推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1月4日,针对即期询价交易方式和人民币外汇交易做市商的推出,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再次调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各外汇指定银行在此价格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浮动范围制定本行各币种现钞及现汇的买入、卖出价。
继2005年银行间外汇市场丰富交易品种并扩大了部分业务范围后,2006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市场继续稳步推出新的交易品种:4月2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银行可以在该市场上开展以套期保值和头寸结构调整为目的的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6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8月1日起正式开设英镑/人民币交易,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的外币交易币种扩大到5个,进一步便利了贸易结算。
汇改后至2006年6月30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新增会员48家,会员总数达到280家(重新登记后会员数),其中包括151家外资银行、128家中资金融机构和1家企业会员。共有50家银行获准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66家银行会员获准成为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会员。在取得银行间远期市场会员资格6个月后,银行可自动承做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截止6月30日,已有60家银行满足条件。
2006年初,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其交易费用为竞价方式的三十分之一,交易结束时间从15:30延长到17:30。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可自主决定采取询价或竞价交易方式,提高了交易灵活性。
2006年1月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引入人民币对外币交易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持续提供买卖双边报价,市场流动性得到加强。截止2006年6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核准做市商15家,其中,中资银行9家,外资银行6家,做市商交易量占询价和竞价市场总成交量的90%以上。
2006年初,对做市商进行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试点,允许做市商将远期敞口纳入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从2006年7月1日起,将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原则推行至全部外汇指定银行。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对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对外币衍生产品交易机制,促进银行加强汇率风险防范、改进风险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